从大学生到大工匠,他踏平坎坷,写就不凡!

    期次:第19期    阅读:205   


刘守朝,2006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校友,现任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工主任技师,中国石化劳动模范、中国石化技术能手,新疆青年五四奖章、中国技能大赛采油工职业技能竞赛个人金奖获得者。

去了解、去分析、去思考、去行动

刘守朝来自青海,家庭经济困难。在中石大读书的日子里,他开启了自己很多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接触手机、电脑和互联网,第一次进入图书馆,第一次看了心心念念的电影《狮子王》,甚至第一次遇见心动的女孩……透过万花筒般的大学生活,刘守朝打开了人生新世界。

在刘守朝还没有完全与这份新奇和平共处的时候,本就拮据的家庭又逢变故。年轻的刘守朝选择逃避,用互联网麻痹自己。随之而来的是白天没精神,上课跟不上,挂科在所难免。那时,刘守朝的辅导员徐长亮发现了他的问题,经常找他谈心。了解到刘守朝家庭困难,徐长亮主动帮他申请勤工助学和助学金的名额。对刘守朝来说,这段被“重点关注”的日子是他非常珍贵的经历,指引着他走出迷茫。

“可以说,大学时期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让我明白了,要在面对未知的冲击时去了解、去分析、去思考、去行动。”

在辅导员的开导下,刘守朝一有空就扎进学校图书馆,和无边无际的知识面对面。他读自然科学,也读历史人文。大二时,饱受挂科问题困扰的刘守朝对学习的终极目标困惑不已。“每天读的书有什么用?”朱镕基总理的书给了刘守朝答案。他看到朱总理在成长、考学的每个阶段同样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但从没有屈服于命运。通过不断阅读、不断思考、不断对比,一颗名为“责任与担当”的种子在刘守朝的心里扎了根,这也促成了他走向基层,去往边疆。

那件羽绒服、那几箱食品、那支笔

阔别母校十余载,刘守朝时常会想起从润杰公寓到南北校园的路,那些树、那些人、那些温暖的点滴在四年里数不清多少次的往返中已然刻进他的心里。

无论是毕业、参加工作还是几经辗转迁徙,刘守朝衣柜的一角总会留给一件白色的森马牌羽绒服。对刘守朝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件衣物,更是一份深深的情感寄托。经济条件不佳的刘守朝在寒冷的冬季总是显得有些单薄,班里的同学们看在眼里,用班费为他购置了这件羽绒服。承载着大家的关怀的羽绒服陪伴刘守朝度过寒冬,走过一段段人生岁月。

尤其难忘的是那一年,为了筹集学费,刘守朝选择假期打工,没有回家。班长刘晔的父母得知他的情况后,接刘晔回家时特意开车为刘守朝送来了满满几箱美味的食品,这些食品陪伴刘守朝度过了那个漫长的假期。

在中石大就读期间,原燕山石化工会主席、纪委书记许光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资助着刘守朝。大学时,刘守朝与许光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交流他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许光非常关注刘守朝的成长,来中石大看望他时,曾赠予刘守朝一支笔,勉励他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许光先生的开导和鼓励让我 有 了 自 信 和 坚 持 学 习 的 勇气。”时至今日,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

那件羽绒服、那几箱食品、那支笔,刘守朝在中石大的四年青春岁月饱含着关怀与支持。如今,他也开始资助贫困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把这份温暖和力量传递下去。

不走寻常路,向地球深部进军

2010年 6月,刘守朝挥别母校中石大,毅然来到西北油田雅克拉采气厂。那时,厂里年轻大学生多在技术和管理序列,而生产现场对高学历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刘守朝主动提出到一线巡井班工作,成为一名最基层的采油工。“我的理论知识扎实,到技能操作岗位在老师傅的带领下一定能干出名堂。”

生产一线最能锻炼人,刘守朝在实操中迅速成长。2013年,他代表雅克拉采气厂参加西北油田第四届职业技能竞赛采油工种竞赛。新疆的夏天异常炎热,练兵场上只有一台实操抽油机,但参加训练的选手众多。为了多训练几次,他就在别人午休时顶着烈日反复磨炼动作,往往完成一个操作,衣服就会被汗水浸湿。正式比赛时,他原本鲜红的两套工装都被汗渍漂得发白。凭着这股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劲儿,刘守朝斩获了竞赛一等奖。

2019年,刘守朝又一次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参与顺北油气田大开发。顺北油气田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足,油气开采难度极大。“作为西北石油人,参与这样的大开发的机会可能一辈子只有一次,我不想错过,也不能错过。”怀揣着这一朴素但不平凡的愿景,刘守朝带领着一支初级工比例高达 80% 以上的队伍,踏上了征服顺北油气田的道路。

2019年6月,刘守朝满怀憧憬地参加了为期5个月的封闭式培训。培训要求十分严格,没有外出,没有周末,甚至连手机都要被没收。在这种条件下,刘守朝硬是凭借着非凡的毅力、坚韧的信念、拼搏的精神,稳稳站在了 2019 年中国技能大赛采油工职业技能竞赛的决赛台上。比赛中,他出色发挥、技压群雄,获得金牌。

在大漠深处坚守,就是一种奉献。在起步阶段的顺北油田,刘守朝和同事们面对的是占据一年中大半时间的沙尘天气,没有建设完善的砖房,大家住的都是铁皮营房,生活用水需要驱车百公里去拉,电需要发电机来提供,手机信号需要爬上一个个沙包去找。

“沙漠荒志向不荒,风沙大决心更大”,正是这样的决心和勇气驱使着刘守朝带领顺北4-2 尖刀班驻扎在顺北油气田 4条带油区这片“不毛之地”上。

面对高压油气井管理、单井注水系统自动化改造等疑难问题,刘守朝和团队反复实验、反复研究,获得了40项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57 项自治区群众性优秀创新成果。从顺北油气田 4 条带第一口井见产至今,管理片区产量已经占据了整个顺北油气田产油量的 66%、产气量的 88%。刘守朝带领尖刀班用最热的心守护着戈壁深处最深、最偏远,也是最富有的油区,向地球深部进军。

刘守朝说:“‘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是我们中石大人的座右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也应该始终是我们中石大人的追求。”

文/本报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