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英宏,人文及社会科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等。
□丁英宏
2008年注定要以其非凡载入中国史册。这一年,中国经历了历史上少有的大喜与大悲,但她淡定、从容而自信地面对了这一切。这种淡定、从容和自信,源于她30年改革开放成就的积累,源于她在探索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革道路,被国外学者称为“北京共识”或“北京模式”。其主要内容为:
改革的目的与方向明确:有学者将中国的改革称为“鸟笼模式”,所谓“鸟笼”即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有的改革均不能挑战这一基本社会制度,因为建立在尊重广大劳动者劳动创造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在中国惟一能够凝聚十三亿人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是中国共产党得以执政、长期执政的根本原因和保障。
改革的内容与手段合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是国家建设的核心,也是改革的主要内容,但是如果对二者关系处理不当也最容易导致改革失败。中国对此问题处理理智,一直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政治体制改革稳步跟进的原则,保证了中国政治的稳定和党对改革的领导权,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中国改革得以胜利、苏东改革未能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经济体制改革上采取了独特的渐进式模式:一是在改革的内容选择上,采取了“先易后难”的方法,各项改革均从改革愿望最强烈、改革最易见成效的环节改起。例如把农村改革作为改革的起点,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改革的风险性,增加了改革的效益性。二是在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采取了独特的“先体制外、后体制内”的改革方式。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在这种取代过程中,中国不是采取先打破计划经济的做法,而是让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之外的新经济领域形成和发展起来,通过新体制生机与活力的示范效用使旧体制认识其不足,自身开始进行相应调整,然后政府再明确将市场经济确定为改革的方向,全面推进。这种方式有效防止了直接打破旧模式所带来的破坏性和震动性,新模式也更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成功的一种改革模式,也是“北京模式”的核心。
成功的改革模式成就了改革的阶段性成功,虽然后一阶段的改革远比此前的改革艰巨而复杂,但是渐进性、广泛效益性与低风险性是无论如何都应该继续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