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卫红,人文及社会科学部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研究生导师。
□李卫红
新时期的30年,既是改革开放谱写壮丽史诗的30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结出丰硕成果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30年。
目前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概念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更进一步说,“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永恒主题,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和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实践诉求。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党有按实事求是精神“结合”成功的经验和光辉典范,也有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态度“假结合”、“伪结合”的惨痛教训。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伴随这个过程而涌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和新现象往往需要从哲学的层面进行审视和解答,这使得新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哲学、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实现起到了思想解放和理论指导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渠道和深厚根基,并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向提升,最终实现了理论发展、实践成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指导作用,突出地体现为随着改革开放事业每一阶段的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的不断转变,党的思想路线的逐步确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主题,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主题,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当代主题,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