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金衍接受《中国能源报》访谈:能源领域紧缺人才培养须校企双向发力

    期次:第29期    阅读:46   

国际能源转型学会会长孙贤胜对话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金衍


新的能源发展形势下,石油的三重属性仍然非常鲜明,所以油气的增储上产仍然是我国石油领域当下一个时期,乃至更长发展阶段的主旋律。同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大背景下,油气行业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人才培养的未来布局和改革拓新至关重要。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金衍在《中国能源报》你好,未来能源金话筒高端访谈栏目中如是说。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中石大因油而生、与油共进,办学70余年来,始终领航我国石油高等教育,为我国石油行业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近年来,面向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中国双碳目标大势,学校提出了建设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2023年,获批成为能源领域首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

那么,从中石大近年来的办学实践看,目前能源行业对于高等教育的人才需求呈现出哪些新变化?高校人才培养面临哪些新挑战?能源行业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怎样的新理念和新举措?金衍在对话中给出了他的思考和建议。

持续强化特色优势 中石大奋力争创世界一流大学

孙贤胜:中石大作为中国石油人才的摇篮,因油而生、与油共进,建校70多年来为支持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您如何形容现在的中石大?它在办学方面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是什么?

金衍:中石大自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能源战略需求、支撑引领油气工业发展为己任,在一体推进油气领域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形成了鲜明特色。同时,学校在学科发展、科技创新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并得到国际认可。这些年来,在全球能源类大学排名中,中石大一直排名比较靠前,在全球能源高等教育中享有一定影响力。

学校办学的特色优势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体现:

第一,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人才队伍。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我们建成了一支由5名两院院士领衔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高层次人才总人次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可以说,中石大是一所大师汇聚、高层次人才云集的学校。

第二,学校在石油领域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学校学科专业覆盖油气产业全链条,在油气科学与工程、油气转化科学与工程等传统油气学科领域优势显著,在碳中和工程与技术、油气人工智能等清洁低碳智能学科领域发展迅速,2023年学校获批成为了能源领域首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

第三,学校对优质学生资源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塑造力。学校建立了能源特色鲜明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本研贯通培养,形成了本博一体化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全序列产教融合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最需要的领域建功立业,为祖国能源建设贡献力量。另外,一所大学怎样才叫,才是世界一流?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世界各地的学生愿意来这里留学深造。近年来,无论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还是中亚、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都有学生选择到中石大留学,学习能源相关专业。

第四,学校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新格局,成为全球能源教育合作的积极引领者。学校倡议发起成立了世界能源大学联盟,来自5大洲17个国家的33所能源领域高校参与其中;当选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络高校(青年)工作组组长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首个碳中和与气候变化驱动绿色转型教席等。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也积极活跃在国际油气领域中,为全球油气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和智慧。

第五,学校形成了政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强大合力。中石大是教育部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管网、延长石油五大能源集团共建的高校。学校发展到今天,之所以能在全球油气行业有这样的地位和影响力,与包括教育部和各大能源集团在内的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长期以来大力的支持、帮助是密不可分的。

石油三重属性仍然非常鲜明 油气增储上产依然是主旋律

孙贤胜:您在中石大学习、工作了30多年。现如今作为一所老牌石油院校的掌门人,面向全球净零未来目标,您怎么看待石油的现在与未来?

金衍:我们一直强调石油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从全球范围来看,石油的三重属性仍然非常明显。

第一是商品属性。石油仍然是国际能源消费的最重要贡献者。世界能源统计资料显示,尽管世界新能源快速发展,但2023年化石能源消费仍然占到一次能源消费量的81%,而油气是化石能源消费的绝对主力,占到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近50%

第二是政治属性。众所周知,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等,这些年来全球范围发生的各种地缘政治问题,都给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贸易与供给带来巨大波动,后者反之又对危机走向产生潜移默化影响。

第三是金融属性。石油美元仍然是现在国际金融体系里的一个很重要的锚定者。现在的国际油气贸易依然无法完全绕开美元。石油美元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将对世界金融体系产生很大影响。

石油的这三个属性,决定了它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没有变。换句话说,石油在当今的世界能源、经济、政治等领域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非常重要。

从长远看,碳达峰碳中和和全球净零目标愿景非常好。但从现实看,平衡好能源安全与净零目标的关系、统筹好能源安全稳定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关系,对各国都非常重要。2023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73%,据预测未来可能进一步增加到80%左右。所以说,要增强我们端牢能源饭碗的底气,油气的增储上产就依然是当今我国能源发展的主旋律。

面对国内外能源发展形势,能源特色高等教育有责任有使命做好谋划布局,以助力行业发展。

随着清洁低碳转型发展,未来油气行业的转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节能提效;二是油气利用的清洁转化。比如用绿氢、绿电改善炼化过程,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与新能源融合等;三是整个油气行业向洁净方向发展,传统的油公司也都在向能源公司转变。可以看到,以往油田用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如今正推动CCUS技术进一步加快发展,同时石油行业也在大规模部署发展氢能,甚至已经开始探索在蛇纹岩里找氢气。这些新的趋势都昭示着洁净能源的发展将前景无限。

此外,近年来,石油企业对地热的开发利用也是方兴未艾。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石油目前已经在塔里木盆地钻获了万米深井,未来随着深井工程技术进一步突破,井打得越来越深,地下的热能将取之不竭。当然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认为将来是有实现的可能的,我们也盼望着那一天快速到来。

油气特色人才需求有三大变化 高等教育既要强优又要拓新

孙贤胜: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既要平衡绿色发展,还要保障能源安全,需要各方面的技术创新,更需要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从中石大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目前行业对于能源领域高等教育的人才需求呈现出哪些新变化?

金衍:一方面,对接国家和行业需求,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要保证油气增储上产。油气行业的发展,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龙德的话讲呈现出三个尺度:一是勘探深度进入万米尺度(深水3500米);二是石油储层空间进入纳米尺度;三是油田开发进入百年尺度。由此带来了两深一非(即深地、深海、非常规)以及老油田4个领域增储上产的巨大挑战,最新的物理、化学前沿研究都有用武之地,而且还要不断发现探索。另一方面,也要推动绿色转型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是强优,继续做大做强油气传统产业链上的专业;二是拓新,拓展在新能源领域中的相关专业,以满足现在行业对能源转型的需求。

目前整个行业的人才需求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对具有双碳背景的智能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二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重大工程、重大装备的攻关,离不开一支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高层次人才队伍;三是对新能源领域的人才需求很旺盛,缺口很大。

能源类高校应该密切关注行业的人才供需情况和缺口,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国民经济绿色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有的放矢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主动谋划、超前布局 大胆改革试点升级传统专业

孙贤胜:中石大是我国能源类高等院校的领头羊,也是学科设置和建设的领头羊。今年学校开设了碳中和能源创新班,其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结合目前行业的需求,在办学的新举措方面,您还有什么思考?

金衍:实际上我们在十四五初就已经在推动转型发展了。时任校长吴小林提出了学校发展的三大动能,其中就包括绿色赋能。我们着眼于碳中和能源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油气专业绿色转型升级需求,在2021年先后成立了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等。这些年来的实践也证明学校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

根据当时的设想,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是把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等相关核心专业,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融入清洁低碳的课程,着眼于用清洁低碳理念快速改造升级传统石油石化专业;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则是响应零碳和负碳的需要,即围绕洁净能源的发展,培养氢能、电池、储能、地热、CCUS等领域的人才。

在此之前,学校已经依托碳中和能源领域的交叉学科方向和地质类、地球物理学类、石油工程、海洋油气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优势专业,面向在校大一学生招生,探索油气+碳中和的复合型人才培养。2024年首次面向新生设立碳中和能源创新班,是依托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进行人才培养的一个新举措,核心理念就是通过油气+碳中和的交叉融合,培养碳中和能源领域复合创新人才,可以说是学校在推动传统特色专业绿色化转型方面大胆推进的改革试点。

与此同时,近年来,学校加快传统专业升级和新兴专业建设双轮驱动,开展智能+专业”“双碳+专业课程改造,新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等8个专业,并开设能源经济+新能源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我们也强调推进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两翼齐飞,比如引导学生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鼓励学生早进实验室/课题组、早开展科研训练、早接触工程实训、早开展毕业设计,培养发掘创新潜能,到目前有近3000项科研项目成为了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项目。此外,我们还重视做好国际教育引进来走出去两篇文章,比如开展小语种+”人才培养,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储备国际化人才,与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开设石油工程+阿拉伯语、资源勘查工程+俄语两个跨校联合学士学位项目等,目的就是要构建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的教育体系。

急需人才应在重大工程里培养 学校和企业须双向发力

孙贤胜:我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油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生产消费量很大,能源转型时间短、任务艰巨。结合中石大的办学实践,在您看来,高校在双碳人才的培养方面,目前存在哪些问题或不足?

金衍:我觉得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的供给和行业的需求二者的对接不够精准。

现在看来,即便是传统的油气行业,伴随着油气的勘探开发不断向超深、特深、超深水、非常规领域拓展,技术发展非常快,但理论却落在了后面。所以现在就面临着整个产业链的每个环节究竟技术需求是什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的困惑。我认为,只有把所需人才的最基本技能、素质提炼出来,形成具体的指标体系,才有助于人才的精准培养。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已经提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即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近年来,中石大也进行了深入改革,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才培养进行了升级:

第一,理念升级。学校和企业要双向发力,升级人才培养理念。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在最迫切需要的人才是什么,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是什么等,要让大学知晓,双方要共同努力。

第二,路径升级。以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相互独立的,但真正高水平的人才其实都是在重大任务中培养出来的。大学里的高层次人才、国家的急需人才也一定要在参与重大工程的过程中培养出来,尤其是从事工程科技领域的人才。要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双重优势,就要升级现有路径,这非常重要。

第三,机制升级。产业有产业链、创新链,教育也有教育链,产业链和教育链要耦合在一起,而不应该是并行关系。那么,如何精准对接?离不开现有机制的配套升级。

第四,标准升级。以往培养学生的标准强调的是论文数量等指标,但解决重大工程问题能力的评价标准却更多强调专利方面的突破等。所以在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上不能唯论文,而应该与未来人才的使用有效地衔接起来。

为此,在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中应该突出以下五个方面的融合。

第一,管理要融合。学生要进入企业,在重大工程、重大攻关项目里得到培养。比如,企业的总工程师、总地质师等同时要承担培养人才的职责,这样就要产生新的管理模式,学校和企业要共同管理,全过程共同培养人才。

第二,导师要融合。学生在学校里有导师,在企业也有导师,只有两个导师目标一致、共同商量,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

第三,师生要融合。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和学生要三位一体,学生进入到企业后,在学校的导师仍然要对学生进行跟踪。同时,企业的导师也要前置,学生在学校学什么专业,在企业做什么重大工程,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在培养方案里都要三位一体进行融合。

第四,思政要整合。学生在学校里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企业的特点来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尤为重要。尤其是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学生进入企业后在企业的重大项目上进行深度结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第五,评价要融合。以往的评价体系比较单一,现在行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具有多样性,要根据管理、工程、技术等不同岗位的需要来制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这样人才培养才会更精准。

近两年,中石大在上述四个升级和五个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所以在2023年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办学单位。我相信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会培养出更多满足并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为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作出贡献。

青年学生要自律、求是、包容、坚韧 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重大需求

孙贤胜:作为一名长期耕耘在能源领域教育战线的学长、高校负责人,您对现在的青年学生有哪些寄语,他们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

金衍:作为一个学长,结合这些年来学校的发展,以及我个人的经历和历届学生的发展等,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个人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之间的关系,要把个人的发展放到国家的重大需求里去考量。

油气仍然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青年学生们生逢其时,就要学祖国最需要的专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70余年来,中石大为国家石油工业培养了30多万名专门人才。总结我们学校优秀校友们的发展经验,可以用8个字来表述他们共同的特点:

一是自律。我们的学生讲规则、讲规矩,把自己全身心融入到一个个平凡的岗位里,融入到行业发展里,融入到国家的建设需要里。正因为有这么多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坚持不懈,自律、负责任,才为行业发展、国家强大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个人也得到了发展。

二是求是。求是就是要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追求真理。我们的学生有一个鲜明特质就是,不断用科学的方法去追求真理,敢于质疑,善于在质疑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只有这样,才在解决石油工业进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中,成就了源源不断的新发现、新发展。

三是包容。中石大的学生拥有包容的心态,能虚心听取和接受不同意见。从事工程科技靠一个人成事实际上很难,有了宽容、包容的品质,才能团结协作,才能依靠大团队攻关大工程里的重大问题。

四是坚韧。所谓坚韧,就是越挫越勇,从不断的失败中走向胜利。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培养坚持到底,咬住青山不放松、事不成绝不休的品质。

我认为以上四点是我们青年学生尤其要养成的重要品质。

(原载于《中国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