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听得懂话值得泼天流量的,正是普遍的说不明白。”
最近一段时间参加了很多场答辩,有些是作为评委,有些是旁听观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今高校里几乎所有的评奖评优,都离不开答辩这个环节。答辩,又离不开说。
能不能获得某项荣誉,不只要看你做了什么,也要看你说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令人惋惜的例子:有明明工作做得很踏实,但完全没能展示亮点的志愿项目;有各方面成果丰富,但缺少主线提纲挈领的建设案例;还有干脆不善言语的学生,当他站在那里讲述自己有多优秀的时候,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局促不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些“华而不实”的例子,言辞夸张,形式大过内容。
这两种问题的核心,就是利用语言文字去阐释和表达的能力,前者表现为能力的缺失,后者看似有能力,实则运用不得法、不合宜,空有表象而无内涵。
“和两千年前的先祖相比,今天的我们大概缺少了一些会说的能力,想说的动力,敢说的魄力。”
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非常善于表达自己情感与思想的民族。之所以说“曾经”,是因为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极大压抑了个人的表达欲望和表达能力。那些赞颂或记录言语力量的成语,更多出自先秦。比如微言大义,形容《春秋》;一字千金,典出秦相吕不韦;出口成章,出自《诗经·小雅》;昧死以闻,出自《战国策》;金声玉振,出自《孟子》……
“现代人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在无所不在竞争中不得不说、不得不表达。”
小到对理发师提一个明确的要求,大到危急关头对110或120传达清晰的信息,现代生活需要我们去表达。上大学要参与答辩,找工作要通过面试,工作以后要汇报要请示,有朝一日承担重要责任时更免不了作讲话、发指示,生涯发展要求我们去表达。
“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我的能力越来越重要,不仅在于它正在悄然成为社会和个人进行价值评价外在标准,更在于语言和文字本身的价值正在急剧提升。”
语言文字,是交流信息、情感与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资源。“听得懂话”的理发师晓华在流量的加持下获得了更多顾客,这就是语言文字的作为资源的价值;学会了普通话的少数民族同胞因而获得了去大城市打工挣钱带动家庭脱贫的机会,这也是语言文字作为资源的价值。
文/人工智能学院 霍佳锐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