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游记(四)

阿芙乐尔巡洋舰前的沉思

    期次:第830期    阅读:897   

□余世诚教授
在回程的车上,导游小姑娘给我们介绍说,此舰还曾参加过在中国海的甲午海战,并且被日军击沉过。此说恐不确。我接触的史料是,1903年日俄在中国东北发生战争时,此舰曾在旅大海域与日舰交过锋。十月革命后,它被编入苏联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立过战功。1941年9月至1944年2月,希特勒德军对彼得堡围攻了900天而未能得逞。阿芙乐尔巡洋舰上的10门主炮拆下了9门,装备成“独立特种炮兵连”参加陆地战斗,只留下1门主炮的战舰在海上迎敌。后在危急关头,战舰自沉于港湾。我想,这时的阿芙乐尔一定是弹痕累累,血迹斑斑,犹如一位不屈的战士向敌人射出最后一颗复仇的子弹后跳崖牺牲。彼得堡保卫战中前苏联军民有数百万人战死、饿死,阿芙乐尔自沉,是战争惨烈的一例。
  战争胜利后,它被打捞上来,从1948年起作为十月革命的文物和中央军事博物馆分馆,永久停泊在这里,供世人参观、瞻仰。
  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一直把此舰及它在十月革命时的炮声,作为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一个标志。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这炮声中得到启示,重新考虑中国的出路。“走俄国人的道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语),于是,才有了“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革命斗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继承和发展了十月革命的道路。从阿芙乐尔的炮声到我们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前的礼炮声,32年换了一个世界。作为近现代史学者,我热切地要去瞻仰阿芙乐尔巡洋舰的初衷就源于此。
  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它确实越来越被冷落了。记得清华大学人文社科系的一位同行曾讲起他90年代来这里瞻仰时,讲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一位俄罗斯青年冲着他说:“要是没有那炮声就好了!”随着苏联的解体,“十月革命”、“马列主义”、“社会主义”似乎都过时了,不灵了。我们这次在彼得堡参观,也看到沙皇的冬宫、夏宫人山人海,门庭若市;而阿芙乐尔前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只有我们一群中国老头老太太围着它拍照。此情此景令人深思。
  不过,我忽然想起列宁经常引用的车尔尼)夫斯基的那句名言:“政治活动并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列宁《“左派”幼稚病》),意思是说革命道路不是笔直又笔直,一定会有曲折和迂回(我们在彼得堡观光时,多次经过这条有4公里长的涅瓦大街,它确实很直很直)。毛泽东也经常讲,“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苏东剧变后,邓小平又说过:“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们欣慰地得知,在一些俄国人中现在又重新燃起对十月革命的怀念之情。苏联解体前,阿芙乐尔炮响之日,即11月7日,是法定的全国性节日,每年都有重大的庆祝活动。1991年后,不再庆祝十月革命了,此日改为“和谐和解日”,放假一天。2005年6月,政府又决定此日为“军人荣誉日”,在事实上恢复了对十月革命的纪念和庆祝。
  阿芙乐尔,十月革命,历史永远不会忘记!(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