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了冠军,发得了论文,她是博士生孙洋!

    期次:第7期    阅读:16   


是健美操赛场的“灵魂舞者”,更是科研领域的“学术之星”,她就是孙洋,化学工程与环 境 学 院 2023 级 博 士 生 ,在校期间共发表 SCI 论文 15 篇,申请发明专利 1 项,获得国家级奖项 2 项,省部级奖项 2 项,荣获“优秀研究生”“科技创新先进个人”“文体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作为健美操队成员,随队获得 8 项省部级奖项。

跨专业,走出一条新路

孙 洋 的 本 科 专 业 是 过 程装备与控制,但命运的齿轮在她学习“化工原理”课程时悄然转动。当反应釜中的传质传热过程通过方程式跃然纸上时,她内心对科研的渴望也跃然心头。于是,她萌生了转入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习的想法,但这也意味着她必须直面现实的壁垒——跨专业考研,从 0 开始。她啃遍专业教材,追着老师答疑。成功上岸时,她说:“这不过是攀登的第一级台阶。”

硕 士 阶 段 真 正 接 触 科 研时,孙洋才体会到什么是“知识鸿沟”。因为没有本科的积累,她的路走得比别人更难一些,但她从来都没有退缩。没有现成的实验方案,她就用三个月时间阅读大量文献,手绘出完整的工艺流程图;面对陌生的仪器设备,她得到了导师和师兄师姐的耐心指导;装置搭建卡壳时,她直接联系厂家找教程,对照说明书一步步摸索。那些啃文献到凌晨的日子,那些被基础概念难倒的挫败,都化作她重新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石。

孙洋说:“研二下学期,我发表了第一篇一作论文,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真正的突破不是发了多少论文,而是当年那个敢在绝壁上开路的自己。”

15 篇 SCI,从书架到货架

科 研 论 文 的 诞 生 绝 非 简单的数据堆砌,而是一场与未知的智慧博弈。在探索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的初期,孙洋便遭 遇 了 科 研 人 最 棘 手 的 困境 —— 实 验 数 据 难 以 复 现 。面对这一挑战,导师带着她展开头脑风暴,通过系统分析实验数据、反复论证反应机理,最终为实验重现指明了方向。

论 文 投 稿 的 历 程 更 是 对孙 洋 学 术 素 养 的 全 面 考 验 。曾有一篇论文因英语表达问题被期刊连续退回修改三次,这个结果让自诩英语水平不错的她备受打击。但她很快调整心态,将挫折转化为提升的契机,运用专业语法软件逐句打磨,更通过精读顶刊论文来揣摩学术表达的范式。实验室的师兄也主动担任“语言顾问”,帮她梳理论证逻辑中的断层。当这篇历经三审的论文最终被接收时,孙洋说:“这次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英语写作能力,更让我学会了用审稿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研究。”

她说:“越深入科研,越觉得未知广阔。”怀着对科学探索的敬畏与热爱,她踏上博士研究的征程。在孙洋看来,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道路充满未知:“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是个艰难的过程,但正是这种挑战让科研充满魅力。我期待自己的研究既能丰富学术理论,又能真正服务于产业发展——这才是科研工作者应有的追求。”

从抛接到论文的“双线人生”

如 果 说 实 验 室 是 孙 洋 探索科学奥秘的“主战场”,那么健美操赛场则是她释放激情的“第二舞台”。大一时孙洋凭借出色记忆力被选拔入校啦啦操队,却在首次训练时因肢体协调性不足而手足无措。“ 要 么 不 做 ,要 做 就 做 到 极致!”带着这份执念,她开启了近乎严苛的自我训练,课余时间总能在排练室看到她反复打磨动作的身影,一个简单的托举动作要练习上百次,双臂时常布满淤青也从不言弃。

在 2024 年首都高等学校啦啦操比赛现场,孙洋与她的队友们正全神贯注地完成最终的表演。然而这时,一个小插曲不期而至——一名队友的动作出现了失误。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队伍并未陷入慌乱,而是迅速调整状态,坚决执行原本的动作编排,最终圆 满 完 成 了 比 赛 。 孙 洋 说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无论准备得多么充分,意外总是难以预料。但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这样的时刻相互理解、彼此支持。这种积极友好的团队氛围,在我们的健美操队中一直延续着。”

时 间 见 证 了 她 的 成 长 与蜕 变 ,孙 洋 与 队 友 们 携 手 并进。准备首都高等学校第 44届两操比赛(健美操)时,周博男老师为团队编排了新动作,在踏板操开场加入转体抛接接背身翻。一名队员要跃上五人搭建的“底座”,在腾空瞬间 完 成 360 度 转 体 。 孙 洋 作为五名“底座”队员之一,毫无托举经验,连保持手臂水平都做不到。训练馆的镜子,总是映着她的手臂在负重条件下止不住的颤抖,还有训练时的擦伤。

“三二一,抛!”体育馆顶灯在视野中飞速旋转,孙洋咬紧牙关绷紧手臂肌肉,汗水浸透的护腕下还藏着手臂上的淤青,这正是啦啦操队员与高难 度 抛 接 动 作 搏 斗 的 勋 章 。随着欢呼与喝彩,孙洋知道,几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她们拿到了踏板项目的第二名,实现了该项目的突破。这一刻,训练的伤痕化作荣誉与勋章,记录着她们夹杂着汗水的日日夜夜。

“科研和竞技何其相似,都没有捷径可走,唯有绝对的专注和团队的默契才能突破极限。”她将赛场上学到的协作精神融入科研工作,在课题攻坚时与实验室伙伴们相互激励,共同跨越一个又一个学术难关。

在孙洋身上,“优秀”二字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学术与热爱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真正的卓越,是既能精准操控实验仪器的严谨,又能在聚光灯下绽放自信笑容的洒脱;是既能在实验室里沉稳理性地研究,又能在赛场上活力四射地竞技。

文/王贵雯、杨文琰、宫子淇、刘若曦、杜雨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