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16 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此次峰会被视为中国与中亚国家深化合作、携手共进的重要契机。
峰会召开前,新华社、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国际 、央视新闻、CGTN 等主流媒体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亚留学生进行了集中报道 ,宣传他们在华留学期间的所学、所见、所思、所感。留学生们表达了对峰会召开的关注和期待 ,希望通过本次峰会 ,中亚国家能与中国在能源 、贸易 、科技等领域展开更广泛的合作 ,同时促进双方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互鉴。
新华社:“这是习主席对我们的嘱托”
正逢毕业季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学生木哈即将结束难忘的在华留学生活。8 年间 ,从一句中文都不会说的预科生 ,到一名中文流利的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木哈感慨道 :“在中国的经历改变了我的人生。”
回忆起两年前收到习近平主席回信的情景 ,已在学校工作的土库曼斯坦青年若贺曼仍然很激动 :“习近平主席对我们说 ,要当好中国和中亚之间的友谊使者和合作桥梁 ,这是对我们的嘱托 ,也是对我们的信任。”
人民日报:“希望更多青年担当友谊使者”
峰 会 前 夕 ,人 民 日 报“回声”栏目特别刊发了若贺曼的感想,若贺曼回顾了 2023 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前收到习近平主席复信的经历 ,期待中亚国家与中国的合作迈向更高水平 、更广维度 ,希望越来越多青年担当友谊的使者 ,讲好中亚国家和中国的故事 ,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人民日报国际:“我们一起创造美好未来”
近年来 ,越来越多中亚青年来华留学 、逐梦 ,他们爱上了中国 ,收获了珍贵友谊 ,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强烈共鸣。塔吉克斯坦青年麦赫在接受人民 日 报 国 际 的 记 者 采 访 时 表示 :“‘ 一带一路 ’让中国和中亚国家更团结。现在塔吉克斯坦发展更快了 ,我们一起创造美好未来。”
吉尔吉斯斯坦青年明美 ,哈 萨 克 斯 坦 青 年 萨 合 木 、安杰 ,乌兹别克斯坦青年玫瑰分享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和对中国的印象。安杰说 :“中国和中亚国家关系一直很好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 ,为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央视新闻:“习近平主席鼓励我们当好中亚友谊使者”
接受央视新闻采访的学校中亚留学生木哈回忆道 :“当时我们写信的主要原因就是感谢中国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来华留学的机会 ,也是表达对 中 国 和 中 亚 友 好 发 展 的 认同。”“我三夜都没正常睡觉 ,一直在想这个事情 。”两年前的这封信也让若贺曼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 ,那就是留在学校 ,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留学生 ,让他们更快地适应、了解和认识中国。
“这封信让我们有信心去做中国和中亚友好的桥梁 。”麦赫、安杰也表达了要牢记嘱托 ,讲好中国故事 、中亚故事的决心。
CGTN:中石大土库曼小伙“不见外”
在 中 国 学 习 、生 活 超 15年 ,中文八级的土库曼斯坦小伙若贺曼坦言“爱吃烤鸭”,觉得“点外卖最方便”。他告诉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 :“读懂中国 、热爱中国 、和中国做朋友 ,这是他成为中土文化交流桥梁的‘不二法门’。”
目前中石大共有中亚留学生 484 人,来自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5 个中 亚 国 家 ,其 中 汉 语 进 修 生252 人 、预 科 生 31 人 、本 科 生146 人、硕士研究生 47 人、博士研究生 8 人。大部分学生在石油工程学院、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学习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相关专业 ;也有很多学生选择在经济管理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学习有能源特色的经管类 、计算机类专业 ,适应学校办学特色、区位特点和发展需求 ,与能源类中资企业在海外的人才需求有较高适配度。
十余年来 ,1800 余名中亚留学生从中石大毕业 ,遍布中亚各大城市 ,他们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凭借出色能力和优异业绩 ,为当地发展作出贡献。这些人才获中亚各 国 政 府 和 用 人 单 位 高 度 肯定 ,有力支持中国能源企业跨国经营本土化需求 ,为推动中外教育合作、人文交流及国际能源合作发挥了巨大作用。
文/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