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探深井破地心披荆斩棘为人民

    期次:第14期    阅读:36    作者:石油工程学院 盛茂


周世尧教授是中国石油钻井事业的先驱者,更是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拓荒人。他 1941 年毕业于重庆大学,1948年放弃美国优渥条件,带着他为祖国引进的第一台深井钻机和渊博的学识回到祖国,率先投身玉门油田开发。在零下 20℃的戈壁滩上,他带领团队创下我国首个冬季钻井成功纪录,打破了“中国人冬季无法钻井”的断言。正如杨光华老校长的评价“钻探深井破地心,披荆斩棘为人民”,他用行动证明了中国石油人的钢铁意志,是“改写石油钻井史的破冰者”。

1953年,周世尧教授参与筹建北京石油学院,担任钻采系第一任系主任。当时学校初创,条件艰苦,他白天扛着测量仪规划校舍,夜晚编写教材,从玉门油田运来数百吨钻机,在校园竖起 41米高的井架,为学生搭建起国内首个钻井实践平台。他编写的《油井工程》《英汉油矿词典》成为行业经典,创办的《石油勘探开发》《石油钻井》等杂志,搭建起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学术桥梁。他始终坚持“把现场经验写进教材”,曾多次到北京图书馆临摹 2000年前中国古代钻井图谱,让专业教育浸润着文明自信。

作为我国首位石油钻井教授,周世尧教授一生培养了无数英才。他甘为人梯,带着学生深入四川南充会战现场,把课堂设在井架旁,手把手传授钻井技术;他爱惜人才,曾将在玉门油田记录的珍贵资料无私赠予学生,助力其完成课程设计。在他的悉心培育下,众多弟子成为钻井界精英,其严谨治学的态度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成为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宝贵财富。周教授的课,讲的是钻井技术,播的是强国种子。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是周世尧教授精神的传承人。今天的油气井工程系,智能算法迭代更新,自动化井架矗立深海,非常规页岩油气高效压裂改造技术创新突破。这些成就,正是对周先生“科技报国”理想的最好告慰。我们将接过他手中的教鞭,像他那样把课堂延伸至井场,用“现场第一手资料”滋养学生;传承他“甘为人梯”的品格,在指导学生时既严格把关学术创新,又关怀成长需求;更要延续他“敢为人先”的破冰精神,在油气人工智能、新能源、碳中和等新领域勇闯难关。

档案会泛黄,但精神永远年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以周世尧教授为镜,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能源战略,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科研精神、无私的育人情怀,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石油尖兵。愿我们的钻头永远向着祖国需要的方向挺进,让“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誓言,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