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一块校牌,几易其名。从北京石油学院到中国石油大学,变化的字符背后,是七十余载为国寻油、能源报国的如磐初心。校名虽易,精神永续。站在崭新的起点,愿同学们抚摸历史的纹理,感受这份厚重的传承,与前辈们共同书写新时代的“加油”篇章。
北京石油学院(1953—19699)
1953—1957 年是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期,国民经济建设对石油的迫切需要,催生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北京石油学院。1952 年 9 月 24 日,以清华大学地质系、采矿系、化工系的石油组为基础,汇合天津大学四个系的石油组以及北京大学化工系、燕京大学数学系的力量,建立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1952年 1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筹备成立北京石油学院。北京石油学院于1953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正式开端。
建校初期,条件艰苦,创业艰难,北京石油学院最早的千余名师生员工,在海淀区九间房村半是田野、半是工地的校园里,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开学典礼。校园西侧简易牌楼上,“北京石油学院”六个大字在秋阳下熠熠生辉。这是教职工们从毛泽东主席已发表的墨迹中逐字精选、拼组而成,尤其“学院”二字,经反复调整方显神韵。
华东石油学院(1969—1988)
北京石油学院在祖国的首都发展了十六年后,按照石油部军管会迁校命令,1969 年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上旬迁至山东省东营地区。1970 年 1 月,北京石油学院改名为华东石油学院。在黄河入海口的盐碱荒滩上,全校师生员工坚守石油高等教育使命,开始了又一次建校创业。起初,学校没有校门,自然也没有校牌。后来有了校门,校牌上是以仿宋体写的“华东石油学院革命委员会”字样。再后来又用毛泽东书体描上校名,把“北京”改成了“华东”。
1981 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石油部正式联合下文,批准华东石油学院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建立北京研究生部。1982 年 2 月 20 日,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首届硕士研究生开学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
1986 年,校报在变更报头时,换上了由刘开渠先生手书的“华东石油学院”校名。刘开渠是中国现代雕塑大师,他为学校题写的校名,苍劲有力,字字似有雕刻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