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深度参与零碳产业发展为契机,深化有组织产教融合范式创新 ,加速学科专业迭代升级 ,健全完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促进能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能源高校转型变革高质量发展。
强化关键技术创新,提供科技支撑力。探索构建零碳供能体系,联合头部企业签署零碳应用场景合作协议,以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与地方政府合建省级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共建联合 研 究 院 ,形 成 优 质 资 源 贯 通 创 新 体系,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素交叉渗透、相互融合。依托传统油气产业与光伏风电耦合,优化改进国家电网配电结构 ,应用柔性直流输电、储能等先进技术,实现绿电直供生产设备及配套供热、供冷系统所需 ,构建形成“电、热、冷、汽、氢”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助力传统工业园区油气产业脱碳 80% 以上。联合头部企业 ,围绕大规模长时储能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微电网“绿电直供”模式落地应用,探索形成“分布式光伏/风电离网发电系统+大规模长时储能系统+多场景应用”的“源—储—用”一体化用能新模式。挖掘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发展动能,联合国内外高校 ,开展绿电绿氢+生物质基二氧化碳合成 DMC 关键技术研究 ,探索形成从农林废弃物及县域光伏经绿色化学品到汽车工业应用的原创技术 路 径 ,提 升 产 品 绿 色 低 碳 国 际 竞 争力。
健全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提升人才竞争力。优化升级学科专业体系,建立以产业需求为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 机 制 ,超 常 规 布 局 新 能 源 科 学 与 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 8 个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急需专业,推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传统优 势 学 科 专 业 智 能 化 、绿 色 化 转 型 升级。孵化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方向,成立学科交叉中心,组建跨机构、跨学院、跨学科的创新团队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打造学科交叉融合新生态。创新人才培 养 模 式 ,以 零 碳 产 业 发 展 需 求 为 导向 ,协同地方政府 、行业企业 、科研院所 ,构建校企协同多元的师资队伍 ,推动校企导师协同开展贯通本硕博全过程的学业规划、学术科研和实践指导 ,形成基于前沿交叉融合科研项目的本硕 博 贯 通 式 拔 尖 创 新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着眼学科融通,构建“基础理论+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选修课程+实训实践课”的多模块课程体系 ;着眼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兴趣—实践—创新”进阶 式 科 研 训 练 体 系 ;着 眼 学 习 模 式 变革 ,搭建“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教学应用场景,搭建 AI 助教、助学全流程智慧教学创新平台,打造师、机、生互教互学 、虚 实 结 合 的 新 型 学 习 模 式 。 依 托“学科线+产业线”双线驱动前瞻布局开发战略性新兴领域教材,加速推进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材、线上线下课程及资源库建设 ,加速知识更新与共享 ,探索高等教育新形态。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培育绿色低碳生产力。推动零碳示范工程落地,吸引国家电网公司在山东东营进行配电网改革示范 ,推动宁德时代 40GWh 电池产能落地山东东营 ,并投资 512 亿元零碳产业园合作项目;联动能源头部企业投资开展配电网与新型电力系统、零碳产业园及零碳乡镇等示范工程,推动传统能源产业深度脱碳。推动传统产业新能源化 ,通过校企校地深度合作 ,将生物质制液化天然气 LNG、电烯氢、电氨等关键技术成果就地转化到产业链应用上 ,促进地方石油化工、钢铁、合成氨、甲醇等传统产业的“新能源化”,实现绿色低碳重构 ,开辟零碳化工、零碳油区等绿色产业新赛道。探索民用能源模式 变 革 ,通 过 部 署 分 布 式 风 光 离 网 系统,创新应用微电网架构与数字孪生技术 ,构建涵盖氢储能、电化学储能以及地热能梯级开发的多能耦合互补的清洁供能体系,驱动民生用能结构系统性变革 ,打造零碳乡镇示范样板 ,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路径。
(教育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