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校长金衍接受新华网专访,系统阐释了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深刻剖析了教师队伍在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中的关键作用,同时详细介绍了学校在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发教师创新活力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问题: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对高校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学校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金衍: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教师素养体系指明了方向。它将师者理想与育人实践、道德品格的修己与达人、师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严格的职业规范、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坚实的支持保障等特征。对高校强化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夯实师德根基、重构教师评价、激励教师发展等提出新要求,同时更加突出育人导向,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人生引路人”转变,引导教师主动应对人工智能、数字化的挑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建设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办学目标,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锻造能源报国坚强队伍。
代 际 传 承“到 祖 国 最 需 要 的 地 方去”的精神基因。从边疆戈壁的克拉玛依校区到深海井架,从深地钻探的攻关现场到云南山区的乡村振兴,老师们身体力行诠释着创业奉献的精神 ,也感染、影响着学生的价值选择,学校毕业生赴行业企业一线就业、西部就业常年居于北京高校前列。
创新实践育师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组织教师团队赴新疆油田、青海油田、“981”钻井平台、海南自贸港等一线实践,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双方精准对接需求。多举措促进校企人才共育共享,学校校企联聘国家级领军人才居全国高校前列。
强化石油精神认知认同。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学校师生参与了新中国以来所有“石油会战”,见证了石油精神的诞生。近年来,学校参加万米深地塔科一井、深海一号等重要科技攻关,在服务行业发展中不断赋予石油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学校积极构建石油精神文化体系,建设梦溪园、铁人广场等文化地标,举办石油教材展、邀请全国劳模和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来校专题报告等,涵养教师与国家能源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认同。
让教育家精神“活”在教师日常工作生活中。教育家精神并非遥不可及的标准,它体现在教师日常的选择和行为塑造中。学校通过激发老师的自觉自省、内化转化引导教师知行合一。我们连续 5 年开展“尊师爱生月”主题活动,举办教育家精神主题展,以校史中的教师人物为原型创作微视频 、广播剧、原创大师剧等,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为所有教职工制作入职周年纪念徽章,开展师道传承典礼、举办荣休仪式、入职宣誓仪式等,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问题:在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队伍应如何发挥关键作用?
金衍:教师既是知识传播者、科研实践者,也是创新引领者,应通过多维协同发展构建“科研—教学—人才—创新”的正循环,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不断提升国际引领力。
要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彰显价值追求。对于行业特色高校教师而言,校企协同创新 、协同育人既是传统优势,也是大势所趋,要坚定扛起赋能行业发展的使命担当。近年来学校打通产学研用链条,在服务油气行业转型升级中拓宽服务对象和学科布局,促进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精准对接。学校聚焦“两深一非”“绿色智能”等重点领域,与十多家能源央企共建创新联合体,批量投放科研课题,提升教师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水平。
要在打造育人共同体中坚定初心使命。行业特色高校因行业而生、与行业共进,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为保障国家油气能源安全培养人才与科技创新的天然使命。面对科技自主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高校要更加主动融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校携手行业企业共建育人师资、共享思政资源、共搭成长平台,形成比较鲜明的育人特色。构建“院士领航+企业导师助力+思政力量赋能”多元联动育人队伍,打造“能源强国、能源报国”公开课、“国企领导人上讲台”等系列活动,并通过构建全产业链学科竞赛群,形成“企业命题—院校解题—现场验题”的协同育人新模式。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平台,获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首批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助力“端牢能源饭碗”。
要在深化开放合作中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双一流”高校要立足“两个大局”,以高质量开放、高水平合作树牢发展新优势,这既是目标追求,也是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要围绕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国家能源重点领域,通过中外机构共建联合研究院、工程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学术影响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的三重提升。以我校为例,聚焦“一带一路”建设和清洁低碳能源发展两大领域 ,优化全球合作网络布局,在巴西建成我国海外第一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学校与俄罗斯、阿联酋等国的高校建设能源联合研究机构,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加大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的支撑力度。学校发起全球能源转型智库合作网络,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碳中和与绿色转型”教席,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问 题 :新 时 代 高 水 平 教 师 队 伍 建设 ,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是重要环节,学校有哪些经验举措,以更好激发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和活力?
金衍:近年来,我校遵循从管理教师到赋能教师 、从单一评价到多元支持、从短期绩效到长期育人、从行政主导到专业自治的价值导向,在教师管理评价改革方面探索实践。
一是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我想,师德建设的理想是“大道无形”,如入兰芷之室,老师们心有所归、行有所止,人人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就目前而言,还是要兼顾制度要求的刚性与文化浸润的柔性,筑牢底线的约束与树好高线的引领,通过“教育-评价-激励-监督-改进”的闭环,形成良好教育生态。我校把师德考核纳入教师管理全过程,连续 5 年师德考核全员全覆盖。形成“荣誉设立-推荐评选-表彰激励-成果运用-事迹宣传”全方位衔接的教职工荣誉体系。线上线下开展“育人故事讲述”,一线优秀教师“课比天大”的育人情怀令人动容。不是每名(下接第四版)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