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 月 21 日,中石大举办“牢记嘱托 能源报国”办学成果宣介会暨声誉塑造媒体专家咨询会。
中宣部新闻局新闻协调组组长、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副主任赵婀娜 ,《中国石油报》社有限公司(中国石油融媒体中心)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耿玉锋 ,光明日报社教育部主任田延辉 ,科技日报社新闻部主任李坤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领域高级专家、中国石化报社高级编辑蔡廷永,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中国教育报、中国化工报、中国科学报,克拉玛依市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的记者、专家 ;校领导与校本部、校区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议。
学 校 党 委 书 记 王 同 奇 指出 ,学校是新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发源地 ,建校 70 多年来 ,培养了三十余万名优秀专业人才 ,为国家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和能源强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同奇介绍了学校办学现状 ,以及近年来以重要回信精神为引领 ,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引领力”、战略科技“硬实力”、国际交流合作“影响力”、服务西部发展“贡献力”的举措和成果,希望以会议为契机,与媒体专家们围绕更好讲述中石大故事,创新传播方式,进一步构建校媒常态化沟通机制 ,为展现中国能源高等教育的发展成 就 和 全 球 贡 献 提 出 真 知 灼见 ,共同探讨新时代高校声誉塑造的新路径、新方法。
副校长刘植昌、张广清、李景叶、黄磊、李军分别介绍了学校“十四五”期间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学校克拉玛依校区批复建设十周年的发展成就。
与会媒体专家认为 ,中石大作为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面成果显著 ,具备丰富的新闻资源和独特的传播价值。专家建议从六方面进一步塑造学校声誉。一是以重要回信精神为引领 ,构建有魂有根的叙事体系。深入挖掘重要回信的精神内涵 ,将其具象化为生动的“扎根西部”“服务‘一带一路’”“能源报国”等主题故事 ,通过人物纪实、系列短视频、专题报道等形式,实现“见人见事见精神”,增强传播的认同感与感染力。二是聚焦特色资源与差异化品牌 ,打造“金名片”式传播标识。集中资源打造如“克拉玛依校区建设”“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等具有高辨识度的品牌标签,并将其与国家战略、公众关切紧密结合,实现从“行业特色”到“公共共鸣”的传播升维。三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世界能源大学联盟、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平台优势,设置能源转型、碳中和、“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等议题,通过国内外社交媒体、国际专家联盟等渠道 ,向世界讲述中国能源故事。四是推动传播方式和平台创新 ,增强传播的年轻化与吸引力。主动突破传统传播模式 ,积极运用融媒体传播手段,以生动直观、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 ,呈现科研一线的攻坚故事 、师生成长的奋斗历程 。五 是 深 化 校 媒 合 作 与 内 生 传播 ,构建可持续的声誉生态 。建立更紧密的校媒联动机制 ,如共建实践基地、联合策划专题、开放专家与数据资源等,实现内容共创、渠道共享、声量共振。同时,激发师生、校友的传播主体作用 ,鼓励其成为学校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播节点 ,形成内外协同、持续发声的良性生态。六是把握重大节点与长效策划。重视“总书记回信五周年”“克拉玛依校区批复建设十周年”等关键节点,进行前瞻性、系列化策划,将学校发展系统融入国家叙事 ,放大传播效能。建立学校年度重大事件清单机制并与各媒体专家同步 ,便于媒体提前策划、深度跟进。
本次会议是对学校办学成果的集中展示 ,更是围绕学校声誉塑造、影响力提升与传播路径优化展开的深度研讨。学校将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能源报国使命 ,持续优化传播策略,创新工作机制,与广大媒体携手讲好新时代中国能源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故事。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