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游记(六)

在另一世界会聚的名人榜

    期次:第832期    阅读:848   




□余世诚教授
7月11日,导游带我们到位于莫斯科西南郊的新圣女公墓参观。
  又是墓地!
  在我的生活和事业中,有太多太多关于墓地的情结。给我的长辈们上坟扫墓,写作和出版了五十万言的《家祭》一书,那可真是“大动感情”的工程;到各地的烈士陵园凭吊和收集资料,以丰富我的教学和研究;收集名人为长辈亲人上坟扫墓的故事,发掘他们的情感世界,撰著历史人物的文章,等等。在俄罗斯旅行,又看了不少教堂和墓地。前一天瞻仰列宁陵墓的绵绵思绪还未了断,现在又要去参观新的墓地,真的有点累了。
  可是,走进这座陵园,我立时就感到它与众不同。只见在浓密的绿树花草之中,耸立着一排排高低不等、材质不同、造型各异的精美雕像。雕像的底座上刻着墓主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有的还刻有墓主的名言或后人的评介,文字都很简约。雕像神态生动,反映了墓主的气质、教养、经历和风韵,设计考究,雕工精致,件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是,这些墓主都是历史名人。你驻立在塑像前,不管他生前多么显赫,多么尊贵,多么威严,似乎都可与他对话。这里没有一般墓地那种肃穆、森冷或悲戚的气氛,似乎是一片生机勃发的园林,一座艺术殿堂,一个历史文化博物馆。它似乎不是告别生命的地方,而是解读人生的大课堂。
  准确地说,它是在另一世界会聚的俄罗斯的或与俄罗斯结缘的名人榜。
  这里有许多我们熟悉的文化名人。有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我们许多人读过他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有著名诗人普希金,他被尊为俄国文学之父,我年轻时能大段大段背诵他的诗作;有小说家果戈理,他的《死魂灵》和《钦差大臣》在中国广为流传(据说他的墓中是一具缺头的尸骨,头骨被崇拜者盗去,至今下落不明);有多产作家契诃夫,他的小说《套中人》辛辣地鞭挞僵化守旧,令人印象深刻;有革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他忍受巨大伤痛撰著的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新中国一代青年人,他的墓碑上极生动地刻着他的浮雕像;有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他为十月革命十周年创作的长诗《好!》激情澎湃,至今仍置于我的书架;有举世闻名的舞蹈家乌兰诺娃,她在《天鹅湖》、《灰姑娘》芭蕾舞剧中塑造的动人形象,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她以脚尖翩翩起舞的优雅姿态刻在了她汉白玉质的墓碑上;还有莫斯科大马戏团的创始人尼古力,该团的马戏演遍了全世界,而他的墓碑也最为别致,他头戴小帽悠闲地坐在石条上,旁边卧着他的爱犬———据说这条犬是在主人逝世后自绝饮食而亡的,真是感人。
  墓地还葬有许多英雄人物。最让我们心动的是卓娅、舒拉姐弟和他们母亲的墓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女英雄卓娅的青铜塑像,她双腿微曲,身向前倾,裸露前胸,头颅高昂,短发和破碎的薄衣在寒风中飘起,令人震撼。17岁的卓娅是1941年德军侵占苏联时宁死不降而被绞杀的,塑像再现了英雄临刑的情境。她的弟弟舒拉后来也在卫国战争中牺牲了。战争胜利后,他们的母亲把自己一双儿女成长、为国捐躯的事迹,写成了书———《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在苏联和许多国家传颂。苏联人民把舒拉和母亲的墓也安放在了这里,让他们一家永远相守在一起。我们这一代人在中学时代几乎人人读过《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这本书,并从中受到教育。在我们古稀之年的时候,有机会来瞻仰这个英雄之家,也是了了一桩心愿。(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