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根生
我们这一代人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直接受益者,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这30年来国家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教育事业的腾飞。
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环境。1979年我考入华东石油学院钻井专业,当时学校只有5个系,在校生仅2000多名,住的是“干打垒”和简易的平房,下雨天泥泞的道路使学校一度有“泥浆学院”之称。
1983年我本科毕业,考入当时的北京研究生部,师从沈忠厚院士。当时全校硕士生仅30多名,住在石油大院一个简易的临时板房里,后来搬到南教楼教室改成的宿舍。由于研究生部缺少教室和师资,我们一部分课在南教楼上,一部分课在附近的高校上。学校没有操场,只能把主楼旁边的空地当作临时操场,早上跑步也只能绕着主楼跑。没有图书馆,只有一个临时图书室。硕士毕业时120多页的论文我全部是手写的。
如今,我校经历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快速发展,已拥有10个院、系、部,在校生总数超过万人。本科生住的是6人一间的标准化公寓,有漂亮的操场,现代化的教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足够多的电脑,毕业论文再也不是手写版的了。学校教学设备也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网络、视频等先进设备和技术应用到了课堂上。
改革开放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发展。以我所从事的水射流研究为例,30年来,我们实验室的水射流理论和技术研究,在沈院士的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1986年,全校首批被批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2项,而今天,我们一个课题组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有2项,全校今年被批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33项。我们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以学校为第一完成单位、沈院士和我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成果先后获3项国家科技奖。我也在学校的迅速发展中得到锻炼,1991年被学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连续被邀请担任美国水射流国际会议和环太平洋水射流会议的国际顾问。
改革开放为学科发展带来了机遇。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油气井学科自“九五”以来,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对象,2001年入选国家重点学科行列(本学科领域全国排名第一),2007年再次以排名第一被确认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以高德利教授为带头人的油气井团队首批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06年进入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油气井实验室先后成为教育部、CNPC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首30年,我深深感受到改革开放给学校以及我个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发扬我校“为学为师、立德立言”的教风,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为学校创建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