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游记(七)

在另一世界会聚的名人榜

    期次:第833期    阅读:925   






□余世诚教授
苏联时期主要党政领导人的墓都是置于列宁墓后克里姆林宫墙下的。但安葬在新圣女公墓的,也有几位政治家,最有名的要算赫鲁晓夫了。赫氏在苏联担任党政领导人近十年,可是他1971年去世后却未能下葬在克里姆林宫墙下。对此人们各有说法,有说他是被勃列日涅夫发动政变而废黜的,勃氏不准他入住正统的墓地;有说是赫氏本人不愿下葬在那里,因为“不愿与斯大林为邻”等等。
  赫氏的墓碑也很特别,在相互交错的六块黑白大理石几何体间,探出灰色大理石质的赫氏头像,微笑着,似乎在倾听什么。据说此雕塑出自著名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之手,他的匠心是要表达后人对墓主“功过参半”的评价。从国际共运来看,这位矿工出身、资历很老,不拘小节、满口脏话,在联合国大会上脱鞋子、吹口哨的苏联领导人,能勇敢地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和个人崇拜,还是有贡献的。但就中苏关系而言,他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回专家、乘危逼债,哪还有星点兄弟同志情意?所以,他的名字在中国曾经是骂人的词汇,毛泽东甚至把它作为了一顶很重的政治帽子:“赫鲁晓夫式人物”。不过,可悲的是,毛泽东还把国际上的“反修”、反赫鲁晓夫引到国内,发动“文化大革命”,抓“赫鲁晓夫式人物”,“整党内走资派”,造成了严重后果。当然,此属另一话题了。
  我们还看到了2007年4月23日才去世安葬在这里的叶里钦总统的墓。没有雕像,也没有碑文,墓前却有一面用白、蓝、红三色石砌起的俄罗斯国旗,很是醒目和壮观。他是苏联解体后成立的俄罗斯第一任总统,人们用国旗为他树碑,可谓尊崇有加。
  这可真是各类名人在另一世界的大聚会。他们不分哪朝哪代,也不分政见异同,最后都来到了这里。
  最让我感到惊异的,这里还有一座中国人的墓,它就是王明之墓。墓碑是王明的半身雕像,他身着中山装,两眼平视远方,略带倦容。此雕像在艺术创意上平平,造型上平平,雕工也平平,在瞻仰人群中的关注度更是平平。可是,我却在此驻足良久,很有些感慨。
  王明这个名字,在现代年轻人中知之者似乎不多了,但在过去大讲“路线斗争”的年代,“王明”几乎成了“错误路线”的代名词,很出名。他1925年加入共产党,随后被送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苦读熟背了不少马列和斯大林的书,但对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知之甚浅。1931年,在共产国际的直接支持下,王明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后又代理总书记。从此,他和他的支持者统治中央长达4年之久,“左”倾教条主义路线,使革命遭到重大损失。抗日战争时期,他又犯了右倾错误。1942年延安整风时,他的错误受到批判。建国后,他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他去苏联治病,后来,中苏关系逐步恶化,“文化大革命”爆发,他的病也久治不愈,就在不归路上越走越远了,最终于1974年病死在了异国。
  秉公而论,王明与毛泽东的分歧,不是在“革命不革命”的问题上,而是在“如何革命”的问题上。实践证明,王明的理论和路线是脱离中国实际的,但他的政治信仰、奋斗目标没有错,他的思想动机和基本政治立场也应予肯定。对“王明错误路线”也要具体分析,其中有共产国际的东西,也有其他人犯的,不能一古脑儿地都加在他的头上。况且他也做过有益的工作,例如,他主持起草了《八一宣言》,同国民党的独裁专制和反共叫嚣进行斗争,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做出过贡献等。
  想到此,我突然有一种寂寞感,是为周围都是俄国名人,而惟独这位“王明同志”是中国孤魂而寂寞。作为一名老中共党人,我真想向这位永远定居在俄罗斯土地上的同胞道一声:好自为之吧!随着中俄关系和和谐世界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同胞来看你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