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命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综述(下)
期次:第837期
阅读:1260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承担重质油高效洁净转化的重大关键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而且在石油石化领域高层次研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队伍建设:实验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建成了一支敬业精神强、团队协作好、作风严谨、学术气氛活跃、能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富有朝气和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
经过近5年的发展和建设,实验室无论在整体研究团队建设,还是在杰出人才培养方面,都有了巨大进步,形成了一支化学工艺、化学工程、材料、环境等多学科结构配套、年龄与学位结构合理、团队协作好、有能力从事前沿性研究及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的研究队伍,进一步提升了实验室的整体实力。
(1)根据自身优势,量身打造学术骨干的成才模式,有力促成了优秀杰出人才脱颖而出。
实验室通过创造良好学术氛围,建立优势科研平台、配备结构合理的研究梯队、聘请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高水平专家指导成果凝练等有力措施,有力地促成了杰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鲍晓军教授于2004年成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徐春明、高金森和鲍晓军教授分别于2005、2007和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陈光进、胡玉峰、杨朝合、陈建义、孔瑛、孙长宇等分别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另外,实验室还一如既往地采取将研究骨干送出国外进行学习和培训,以尽快提升队伍水平的特殊模式,一方面增强了实验室研究队伍实力,一方面还强化了与国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了实验室在国际上的地位与知名度。
(2)以组织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为纽带,加强团队建设,打造创新团队,鼓励多学科交叉,提升学术水平。
实验室积极鼓励支持骨干人员之间团结协作,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在实现学科交叉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支支研究团队。2004年,实验室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双气固流态化反应过程直接耦合的多尺度结构分析及放大规律”;以鲍晓军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团队于2004年成功申请到国家“973”计划项目“重油高效转化与优化利用的基础研究”,并于2008年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支持;以刘晨光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重质油高效转化的绿色化学与工程”研究团队获2007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支持。
(3)注重营造宽松而浓厚的学术交流合作氛围及人文环境,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引进。
随着基础研究的加强和重大技术开发的拓展,实验室采取了直接从国外或其它研究单位引进重质油核心研究领域人才的模式。对所有引进人员,实验室都给予一定数量的科研启动基金,并帮助他们尽快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前沿性研究项目,为引进人才的快速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实验室分别从德国、荷兰、挪威、英国和国内石化研究院所引进5名研究人员,这些人员都很快融入实验室的大集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才培养:“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先导,以增强综合能力为核心,以优化培养流程和强化培养环节相配套”的多元化创新培养模式,适应了石油、石化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发挥了实验室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也进一步增强了实验室的竞争能力。
作为依托高校发展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始终高度重视的使命。近5年来,实验室共培养研究生1702名,其中,已毕业博士生168名,硕士生624名,博士后8人。目前在读博士生204人,硕士生693人,博士后5人,研究生已成为实验室开展创新性研究的重要力量。
(1)优化研究生培养流程,强化培养环节,使研究生能力全面提高。
研究生培养流程复杂,培养环节众多,每个环节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作用。实验室在注重论文研究过程的同时,又重点对研究生开题环节和论文答辩环节进行强化,并在教育部“111”计划项目支持下,邀请国际知名教授、学者作为客座教授联合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担任课程主讲教师,使研究生12门学位课中的3门由国外知名教授讲授、3门由学术带头人讲授,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凝练成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多元化培养模式实践,拓展了研究生的培养思路,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了实验室学科前沿的开拓。
在教育部研究生出国留学基金的支持下,实验室积极吸引国外优秀学者或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多名博士研究生在国内完成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到国外高水平大学继续完成论文研究和撰写,并有部分研究生博士论文用英文完成。
此外,实验室还在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大型国有炼油化工基地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全面提高了所培养人才的学术及综合素质。同时在培养在职研究生时,注意结合一些重大工程攻关项目的工业化应用,既顺利完成了工业化试验,又培养了高层次人才。
(3)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
5年来,实验室以研究生为主发表的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升。2004年博士毕业生孙长宇的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2005年博士毕业生范煜的博士论文研究在催化领域的高级别杂志《JournalofCatalysis》发表论文2篇,并获全国优秀百篇论文提名。博士毕业生范煜、孟祥海和蓝兴英被评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优秀青年拔尖人才,毕业研究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国际合作:在重质油化学基础和重质油高效洁净转化过程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空前活跃,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开放程度的加深,近几年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和国内外科技合作日趋活跃,特别是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成效突出,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在本领域国际合作研究的核心基地和国际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
(1)多次举办与协办国际重质油学术研讨会,进入国际重质油学术交流核心层,担当起国际重质油研究的关键角色。
加拿大油砂沥青极为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重质油生产国,实验室积极推动和参与重质油及加拿大油砂沥青国际学术研讨会,凝聚各方研发力量,为中国未来开发利用并投资加拿大油砂沥青的重大决策提供基础,在代表了国际重质油学术研究最高水平的加拿大形成了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己的品牌。
(2)积极参加国际重质油学术研讨会,提高国际知名度,扩大国际学术影响。
实验室研究人员全方位多层次地积极参加国际重质油学术研讨会,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吸取他人研发经验,进行广泛讨论,努力寻求合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国际重质油学术界权威专家和政府高管来访频繁,密切的交流和深入的了解打通了国际合作的绿色通道。
国际重质油生产国政府高管频繁来访,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政策性保障;著名研究机构和高校权威专家的学术交流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2004年至2008年,来实验室访问的政府高管达十几人次,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的世界著名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超过30人次。
大型国际石油石化公司的需求构成了实验室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纽带。近5年来,通过学术交流和联系,实验室的国际合作项目大幅度增加。2008年11月,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和英国BP石油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先后访问实验室,进行技术交流并商讨进一步合作事宜。
(4)保持国际合作计划突破取得的优势,多层次发挥实验室在国际重质油研究领域的突出作用。
实验室不仅与国际著名的石油石化公司签订了多项国际合作重大计划,还积极申请国家与国外政府间的双边合作重点项目,保持了实验室在国际合作领域取得的显著优势,近5年共取得了14项国际合作项目。
(5)积极参与大型国有石油石化公司重大国际合作,为国家海外油源投资开发提供了决策基础。
我国石油资源短缺,而加拿大油砂沥青蕴藏极为丰富,为此,实验室积极参与了中国石油进军加拿大Alberta油砂的可行性研究等重要工作,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加拿大油砂沥青资源评价及合成原油加工利用的技术研究”。该项目2006年12月圆满完成后通过了专家验收,为中国石油未来开发利用并投资加拿大油砂沥青的重大决策提供了基础。
徐春明教授负责的“重质油化学与开发技术创新引智基地”成为2007年度由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又称“111计划”)项目。该基地项目主要以重质油成因、开采、化学及加工利用为研究平台,依托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吸引了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和日本的12位知名学者参与,为创新性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优越的国际合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