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泽源(化工学院)
还记得那篇《花未眠》,一束花的绽放开启了作者的心,美的感觉由这位语言的魔术师转化为读者的共鸣。可那时的我,却在质疑这么平淡的作者怎么会写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去年初夏,绵绵细雨可以使行人进入一个完全自我的空间,雨伞低垂着,我独自漫步在校园的小道上,余光掠过道旁的一株蕨类小草,一种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美,这种美到底是什么?草无别,心有异。草木无眠,人生一场大梦,世间几度秋凉。相同的东西,其实并没有变,变的是得失间的人心。纷杂的红尘,美其实就是那一丝质朴,所以质朴的语言如同璞玉,美便是其中的玉璧。见得多了,听得多了,还能在平常时有那么一丝的悸动,那便是美。那种少时的无知,年轻的冲动,韶华的孤傲,一起都在时间的航程中被抛弃在过去的岸边。过去了才知道它的美。而能在世间发现这种残存的东西,才愈觉稀有。
《智慧书》的作者把社会看作丛林,丛林间每个人为了生存,都会选择最适合生存的道路。但作为人,一个还能感受美的人,看到一些这样的生存之道会感到残忍与无情。而有人会去干一些有违此道的事,谓之“道义”——尾生守约抱柱而死,子卫正衣冠守义而死,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守着一份愚忠而离世……这才是人世间最美的东西。
每每看到此,会热血沸腾,思量万千,慰藉于草木无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