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形成大成果
——中国石油大学“十一五”科技工作综述
期次:第893期
阅读:1691
“十一五”是中国石油大学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18亿元科研经费,15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快速发展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显著增加的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和基金项目,成为这个时期学校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的重要标志。
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快速发展
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国家级重大项目显著增加,大大提升了我校的综合科研实力
2007年10月,学校以原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主体,整合物探、测井和钻井等学科方向优势力量成功申报建设“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并获得科技部批准。自此我校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石油工业基础研究基地的“航母”,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团队建设、重大科技项目承接提供了各种必要的条件。在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同时,学校“十一五”期间还新增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的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基本覆盖了石油工业上中下游及基础学科的各个研究领域,并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的资金投入,有效保障了各级重点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硬件改善,更好地适应了当前国家能源发展的形势。
科技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十一五”期间,学校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凝聚了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学校对高层次人才在科研项目、经费、实验室建设、机构设置、团队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采取多种激励机制,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青年拔尖人才,包括优先推荐项目、给予科研启动经费、鼓励国际合作交流、优越的职称晋升和考核制度等。队伍建设初见成效,一支以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领衔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创新团队初步形成。
2006年以来,学校在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上实现了飞跃,承担各种级别国家项目500余项。在“十一五”启动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的立项中,中国石油大学作为项目负责单位、高德利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复杂油气田地质与提高采收率技术”项目,是我校负责的最大规模的科研项目。此外,学校作为主持单位新增4项“973”项目;作为高校基础研究水平重要评价标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年共获批160个,是“九五”和“十五”的总和,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项,重点项目3项。
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科研水平大幅提升,成果丰硕,学校在多个研究领域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和特色技术
“十一五”期间,学校坚持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两手抓,注重成果的总结申报、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科研论文的发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5年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5项,是“十五”的近两倍,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1项;还获得各种省部级科技奖励86项,其中特等奖3项,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30项,这些成果反映了我校科研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专利授权总量达到282项,其中发明专利211项,较“十五”提高了2.5倍,发明专利约占授权专利总量的75%,反映了我校创新能力的迅速提高。论文发表数量、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反映基础研究水平的SCI论文逐年增长,从2005年的115篇,增长到2009年的267篇;出版各类科技著作203部,比“十五”期间增加60%。
经过多年研究工作的积累,学校在多个研究领域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和特色技术。其中,“叠合盆地演化历史及海相大油气田成藏机理研究”已经在企业委托的4个1000万元以上大项目中得到了充分应用,有关成果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非均质油气藏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首次成功制作出接近地下真实裂缝储层的人造岩心,开发了“裂缝预测综合评价软件系统”、“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及软件系统”等技术,弥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成为中石油重点推广技术,并在国内地球物理领域大范围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产学研”结合纵深推进
巩固科技工作主战场,拓宽研究领域和合作渠道,推动“产学研”结合向纵深发展,科研经费快速增长
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是石大的办学特色和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学校一直与多个石油公司保持密切的科技合作关系,科研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截至目前,学校已累计与200多家石油石化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承担的企业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不论在数量还是在经费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多年来在学校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校企科技合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5年来学校依托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石油总部签订130余项技术开发项目合同,承担中石化上下游基础研究、技术开发项目25项,与中海油的科研合作领域也不断扩大。
学校积极向新能源等领域方向拓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引进多名知名教授,成立了新能源研究中心,开展生物制柴油、煤制油和生物气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研究,承担了“973”、“863”项目和北京市以及多家企业委托项目。煤层气研究中心在煤层气领域承担了国家“973”和油气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页岩气等领域的研究呈现良好的趋势。此外,学校以新材料中心为主的研究队伍近年来开展了军工项目的研究,弥补了我校军工项目的空白。软科学研究较“十五”有了较大的进展,工商管理学院实现了国家软科学项目和教育部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零的突破,承担了商务部、发改委、能源局等多个部委油气战略项目40多项。
国际交流日益活跃,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带动了学术发展
5年来,我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参与了各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知名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共签订科技合作合同20余项,总经费4000万元。
同时,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广泛开展,目前已经与国外6家大学、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包括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成立的“联合重油技术中心”,与英国皇家地质调查局、爱丁堡大学联合成立的“物探实验室国际部”,与加拿大哈斯基能源公司联合成立的“材料腐蚀与防护联合研究中心”等,共同开展重油、催化剂、材料、物探、页岩气等领域的合作研究;依托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引进世界一流学术大师、世界知名的化学工程专家、加拿大工程院院士Grace教授作为我校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依托各种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鼓励和资助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境外国际会议;多次承办或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重质油加工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能源战略国际论坛”等国际会议已经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学校每年还资助20名左右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学习交流,已经有近百人获得资助;鼓励教师在国际组织机构和学术期刊任职,已经有17人担任重要职务。这些措施加大了国际合作力度,提升了我校的国际影响力,带动了学术发展。
“十一五”以来共制定21项管理办法,确保了我校科研工作的顺利运转
提高管理效率和推动科研管理体制创新,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是提高科研水平的基本保障。近年来我校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科研与设备处在5年中3次获得“北京市技术市场金桥奖”集体奖,2010年获得教育部“在科技奖励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先进集体称号。
在科研管理体制上,学校不断创新,及时更新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加强政策导向作用,“十一五”以来共制定了21项管理办法,有效推动了科研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促进高水平成果的产生,同时也营造出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氛围,确保了我校科研工作的顺利运转,为我校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条件。
学校还根据自身特色,开发了“科研与设备管理系统”,建立了学校有记录以来的科研项目、经费、成果、设备等信息库,实现了数据实时更新,并向院系开放,提高了各级部门管理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