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的北京,飘着细雨,透出深秋的寒意,石大多功能厅内外却被涌动的人潮烘托出了一股热切。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大型校园双选会现场,34家下属单位来校集中招聘,吸引了2000多名毕业生参加。
双选会开始前,多功能厅门外就排起了长队,不时有人整理衣领、检查纽扣,展平西服上的褶皱;再把简历拿出来反复确认,心中默念着:要自信,要微笑;与身边的朋友互相寒暄,彼此鼓励。等待是一个开始,开始踏向求职路,从校园走入社会,从学业迈向就业。这注定不可能是一条坦途,然而突破自己的跨越却能让一切变得更有意义。
“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获取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却没有确定好方向,求职时仍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甚至能做好什么,这是很多来面试的学生凸显出来的问题。”面对来来往往求职的毕业生,中海油(青岛)重质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招聘代表认为,从学业迈入就业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树立明确的目标,不要在求职过程中迷失自己。
的确,通过采访也可以发现,不少毕业生对于自身的定位、期望的职位以及毕业后的设想都较为模糊,但这并不完全是没有明确方向的原因,很大程度上现实的压力让年轻的择业者无奈地变得被动。“我已经被‘打击’习惯了。现在能找到一份工作便好。”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冯紫娟已经有过多次求职面试的经历,她少了些紧张,多了点淡定,却也流露出一些无奈。中国海油下属单位,由于海上作业的特殊性,许多岗位明确说明只要男生,于是不少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的女生只能“望洋兴叹”,而求职其它岗位时女生也屡屡受挫。
不仅仅是女生面对就业困难有压力,一些男生也表示现在可不是看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而是看企业、岗位需要什么。尤其是本科毕业生,难免会遭遇一定的学历瓶颈。石油工程专业一名本科毕业生坦言:“因为家庭的原因,我必须选择就业,所以我今天的目标就是找到一个职位,尽我最大的能力来适应企业的需要。”
而不少硕士研究生同样存在着求职迷茫。一位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的硕士毕业生说:“今天心里很矛盾,因为诸多原因不能继续深造,和大四的学弟学妹同台竞争,感觉抛下三年的研究,再从基层做起,心理有落差。”
从学生到求职者,身份的转变多少都会让毕业生面临忐忑和迷茫,但无论是遭遇挫败、现实压力还是心理落差都可以转化为经验和动力。正如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陈主管所言:“中国石油大学是行业内的顶尖高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很过硬,如果这站招满了我们可能就不去别的学校了。如果你们对自己都没信心,谁还能相信你们呢?”
不管就业压力有多大,不管用人单位条件如何苛刻,那些专业素质过硬,有积极投入工作的热情,肯吃苦肯付出的毕业生都会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公司要求长期出差,这是我意料之中的,咱们石油人整天呆在家里,怎么去发现大油田,怎么能把石油运输到各地呢?辛苦一点我没问题!”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韩睿在等待中海油能源发展管道工程公司的复试,虽然还没拿到复试通知,但是他的一脸阳光,他的干劲十足,还是影响了周围不少人。
储运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周一宁说:“这次来目标就是山东浮式LNG接收终端筹备组,专业对口,在天津工作,并且LNG也很有发展前景。”他表达简洁明了,对于自己的发展期望也很明晰,并且从容淡定不勉强。不管最终结果如何,他的这种求职状态都令人欣赏。
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面试官刁磊在接受采访时说,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都有权利、有能力去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企业尊重并且鼓励学生们做出每一次选择,不会低看任何一个面试者,但是想对将要毕业的学生们说,放下一些包袱,抛去一些功利的想法,更多去叩问自己的内心,多一分钻研,少一些钻营,这对于求职,乃至今后的工作都是很有好处的。
而不少用人单位代表也提出,双选会的目的就是双方选择,双方都能够满意。这样,企业留得住人才,个人也能够愉快且高效地工作和提升。尤其对毕业生而言,多考虑就少后悔,但是也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选择适合自己的,也留给企业余地,给其他求职者机会。
文/陈宇 张亚宁 张钰垚 李溪子 黄佳宁 韩舒悦 国天石 吕明玮 张皎月 何衍鑫 刘锁 王博 图/王丹 高瀚 袁立山
面试官指点
1.一份给人深刻印象的简历对求职有很大帮助。简洁明了,避免复杂冗长;突出闪光点,相关工作、课题、取得成果按重要顺序排列;有针对性地准备简历,例如针对科研岗位突出学术能力,针对管理岗位突出综合素质。
2.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综合素质是看得见的敲门砖,而热情、务实的工作态度是用人单位选择你的重要标准。用人单位的性质和岗位的具体工作决定选择的侧重性。
3.应聘者可以咨询收入、待遇等问题,但更要考虑职位的发展前景,切忌好高骛远,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
4.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英语都有一定的要求。通过六级考试,并取得较高分数的学生相对更有优势。而面试时简单的英语能力测试中,听力、口语较好的面试者也能获得面试官青睐。
就业新闻链接
◆11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持发布了《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这是国内首部以“就业质量”为主要关注点的劳动力市场报告。“就业质量指数”显示,北京的就业质量最高,上海和天津分列二、三位。但主持这份报告的北师大经济和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认为,中国总体就业质量不高。
◆日前,英才网联联合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应届生求职系列调查“毕业了,你想去哪里?”,数据显示,仅两成多(24%)应届生青睐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热门城市,超三成(34%)求职者更倾向于有发展潜力的二三线城市。
◆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有32%的人接触并尝试过微博求职,认为微博求职比传统求职渠道具有很多优势。但通过微博找到工作或招到合适人才的实例却屈指可数,因而仅有22%的受访者认为微博招聘有成效,而64%的受访者表示效果一般,还是要多尝试其他常规渠道搜寻机会。
◆10月29日,在广东省东莞市中心人才市场举办的2012届毕业生首场招聘会上,不少企业今年的起薪与去年相比提高了一成,而部分热门企业只招名校学生,明确标注“要求‘211工程’学校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