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新视野
期次:第945期
阅读:994
□康建伟(马克思主义学院)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总结了十六大、十七大以来党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思考,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位一体”的布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新探索。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十五大进一步明确:“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大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如今,十八大正式把生态建设写入党的报告,党对于科学发展的视野更加全面。生态建设与其他四个方面是融合在一起的,比如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使经济运行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而这些正是促进生态建设的题中之义。
“五位一体”是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认识。现代社会里,不但经济发展以分工促集群求效率,整个社会也是一个由不同领域协同而成的系统。领域分工代表着社会理性化的程度提高,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对象和发展逻辑,注意到这些领域,并专门予以强调,本身就是执政视野的拓展。针对不同领域中的独特对象,才能有适合领域规律的改革进展。这些领域配合得当、相互激励、节奏协调,便能使中国特色社会呈现出新面貌。
由此,我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申报》在1937年发表了美国作家丕斐(NathenielPeffer)的一篇文章,对彼时中国的前途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欧西人士,今日已深感到陷入旋涡,无法自拔之苦;而远东方面不引为前车之戒,反思效尤,其结果岂不将同出一辙乎?……中国年来所采取之途径,概括言之,也不过锐意发展物质建设与提倡民族主义两者。此殆由某种环境之影响,中国人士或认为非采此途径不可;然循此途径以往,将来所生之结果如何,实为一极端耐人寻思之问题也!”越过彼时的语境,面对民族复兴的考题,这一耐人寻思的问题也提交给了中国共产党人。而“五位一体”乃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理解和观察中国共产党人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