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石大———庆祝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征文选登

把青春和美好年华献给祖国

    期次:第949期    阅读:1017    作者:北京石油学院炼造57级








  在母校即将迎来建校60周年之际,我们炼制系炼油工程和人造石油两个专业1957年入学的100多名同学再次相聚北京,纪念毕业50周年,感谢母校的培养教育,庆祝母校的成长发展。
  金秋的北京,天高气爽,阳光灿烂。已是年过七旬的同学们久别重逢,像突然焕发了青春,回到了学生时代一样,高兴地互相拥抱,互致问候。让大家非常开心的是,我们的吴仪同学也赶来参加了这次聚会。虽然一头银发,但身穿红色上衣的她看起来还是那么神采奕奕。她快步走到同学们中间和大家握手问好,几位女同学拥住她说:“吴仪,我们好想你啊!”
  这天,吴仪和我们全体同学座谈了一天,畅谈毕业50年来的人生感悟,交流退休后保持身心健康、过好晚年幸福生活的经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傅成玉和总经理王天普等同志赶来看望了我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山红红等参加了座谈会。
  主持我们这次聚会的是中组部原部务委员刘是龙同学。他说:“我们炼造57级同学之间有很深的友谊,又有吴仪同学的关心,大家凝聚力很强。回顾从母校毕业的这50年,我们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现在的古稀老人,经历了国家艰难创业奋进的年代、石油及石化工业大发展的年代、国家发生巨大变化的年代,可以无愧地说,我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美好年华都投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了!1962年8月,57级同学毕业时,正值国家处在经济困难时期,许多工业项目‘下马’停建,同学们毕业分配遇到了一些困难。大家怀着满腔热情,纷纷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北到大庆、抚顺、锦州,西到克拉玛依、乌鲁木齐、玉门、兰州,南到广东、上海等,都有我们北京石油学院炼造57级的足迹。经过了风风雨雨的洗礼,经受了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锻炼,在我们中间成长起来一批厂长、经理、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也有的成为了大型企业、政府部门的领导,吴仪同学更是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大家取得的成绩,是我们炼造57共同的骄傲!”
  刘是龙这一席话,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共鸣,大家争相回忆当年在艰苦环境下不懈奋斗的动人往事,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当年,有七八位同学分配到大庆油田,那时大庆还处于建设初期,主要任务是多打井早出油,生活配套设施简陋,各方面条件十分艰苦。这些同学中有两位四五十岁就病逝在大庆。曾担任过大庆石化厂厂长,后来调到浙江任省计经委副主任、省规划院院长的沈涤深同学和他的妻子,也是我们同年级同学徐孝义一起分配到大庆,同在大庆工作了27年。他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们虽然是南方人,不太适应北方严寒的天气,但是当时却是一腔热血,坚决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当年我们一行七八个人到大庆报到,在安达下火车时,发现根本没有火车站台,只见一片茫茫草原。到龙凤后,没有专门的宿舍,就住在砖厂。大庆冬天夜间气温很低,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很平常,晚上到屋外上厕所,风吹透心凉。粮食供应也十分短缺,想吃个鸡蛋,必须坐火车到外地去买。那时大庆石化厂的常减压装置刚刚开始挖地基,尽管条件很差,可咱同学中没有叫苦的,都是心系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最终经过十几年的奋战,终于在大庆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拥有几十套炼油、化工装置的石化基地。像当年同去的许剑浩同学,担任厂总工程师多年,他在那里一干就是40多年,直到退休。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国家的强盛,有我们的一份奉献!”
  心中装着祖国的利益、祖国的需要,是我们炼57级同学共同的座右铭。
  当年分配到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3位同学有两人参与了国防项目的科研工作。在原子弹配套项目的研制中,他们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由于地处西北,当时的劳动保护条件又较差,他们很年轻就因工患病早逝,其中一位同学去世时还没有结婚。至今同学们还常常说起他们的事迹,十分怀念。
  分配在北京一个企业的何发鸿同学,参与研发核工业急需的氟氯碳油,获国防科工委发明一等奖。但是在工作中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重伤害,瘦得皮包骨头。后来在组织的关怀下,经过多年治疗加上他自己总结出的养生锻炼法,才逐渐恢复健康。
  已在美国工作多年的马祝宁同学专程回国参加这次聚会。她说,她始终不忘要为祖国争光,不要给祖国丢脸。在美国一家公司工作的头几年,她要定期向美国人汇报工作,几年之后,她成了领军人物,别人都向她汇报工作了。
  炼造57级入学时有130多人,毕业时70%分配在石油、石化行业工作,其中许多人在专业技术和管理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例如,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朱廷彬同学是润滑脂专家,长期担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润滑脂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润滑脂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为我国润滑脂学科和润滑脂工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洋同学从事煤制气研究近40年,现在是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咨询专家;张德义同学担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多年,王丙申同学担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多年,姜学敏同学曾任中国石化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党委书记……炼造57级同学中85%以上的人获得了高级工程师、教授、研究员等高级技术职称,有五分之一的同学曾担任过大中型石化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技术和管理领导工作。
  上世纪60年代曾担任校团委副书记的王孝先同志对炼造57级同学的情况非常熟悉,他也应邀参加了聚会。他在座谈会上说:中国石油大学60年来培养和造就了成千上万的建设人才,炼造57级同学入学成绩好,整体素质高,在学校接受了严格的专业、劳动和政治教育,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是学校毕业生中的典范。毕业后,同学们无论是分配到石油、石化还是国防战线,都作出了很大贡献,突出的代表如吴仪、刘是龙等。吴仪同学在学生时代就很有个性,很能干,毕业后不仅工作成绩突出,而且始终惦记着母校的发展和建设,关心老师和同学的冷暖和病痛,尽力予以帮助。刘是龙同学毕业后长期在中央组织部工作,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尽心尽力,作出了贡献。目前他作为中国石油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董事长,对学校的发展十分关心,予以了大力帮助和支持。
  吴仪的讲话再次让大家感动。她说:“大学五年的教育,我们应该感谢学校,是母校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一个人年轻时一定要有理想有抱负,要有为国家作贡献的激情。我们的同学在毕业分配时都要求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干就是二三十年,无怨无悔,我对他们抱有深深的敬意。”
  吴仪说:“我在燕山石化公司干了20年,从未曾想到要当官,只想做一头为燕化公司的发展而努力奋进的‘牛’。20年来,我勤勤恳恳工作,清清白白做人。离开燕化后,先后到北京市、外经贸部和国务院工作。这后20年我认为主要做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全过程参与了世贸谈判;二是扩大我国外贸出口,为国家增加了外汇,20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从190亿美元上升到上万亿美元;三是2003年‘非典型肺炎’时期,中央派我担任了全国抗击“非典”指挥部的总指挥;四是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7亿农民受益,对我个人来说也这也补上了不了解农村情况这一课。回顾我这一生,可以用我最喜欢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话来概括:‘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是啊,50年于历史之长河是弹指一挥间,但于个人却是大半生的历程。回首往事,我们为国家的建设付出了各自的青春和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我们的生命充实而丰满,没有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没有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们谨以此文感谢母校和老师们对我们的培养与教育,祝贺母校六十周年校庆!还期望以此文与学弟学妹们共勉,为了祖国的强盛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