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依然需要雷锋

    期次:第954期    阅读:175   


  60 年代:广州铜材厂团委在 工余时间组织团员为职工理发


  70 年代:望城县城中心小学 学雷锋小组送瘫痪同学上下学


  80 年代:陕西外院师专的外 教们在街头为中学生提供升学外 语指导


  90 年代:宁波公交公司职工 在街边摆摊为民服务


  2012 年,中国石油大学石工 学院志愿者前往敬老院开展义务 劳动


  
今年,是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五十周年,雷锋精神已经薪火相传了五十余载,学雷锋活动也经历了新中国变革的五十个春秋。3月7日,石大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共同组织召开了主题为“弘扬雷锋精神,建设美丽校园”的师生座谈会,与会师生代表在会上回顾了“身边雷锋”的事迹,共同探讨了雷锋在新时代的意义、如何传承雷锋精神等话题。会后,部分师生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阐述了对雷锋及雷锋精神的理解。
  雷锋,可能是老一辈人心目中的英雄;雷锋,可能是一代人的偶像;雷锋,可能是年青人从小听到大的伟大名字。同时,在这五十年的历史中,也不止一次的有过对雷锋的质疑,有过对学雷锋必要性的争论,有过对雷锋精神是否依然符合新时代需要的议辩。我们不断追问,恰恰是因为社会中需要积极正面的力量,恰恰基于我们对美好的期盼和向往。当观点一次次地汇集和碰撞,浮华就一层一层地剥落,露出雷锋精神原本的真善美。
雷锋,就在你我身边守候
【关注】自2004年开始,地学院就在原院长、国家级教学名师朱筱敏的倡议和带领下,发起了“1+1”爱心助学工程活动,每一名教师对应帮扶一名家庭困难的学生,每个月给予至少100元的生活资助,一直到学生大学毕业。截至今年,已经开展9期的“1+1”爱心助学工程活动已经覆盖了学院全部的家庭困难学生,累计帮助学生581名,累计帮助金额66万多元,全院80%的教职工都参与到活动中。
  地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冬霞说,“1+1”爱心助学工程活动尽管为帮扶对象提供的资金数目不多,但形成了浓浓的爱的氛围,让更多的教师加入进来,他们中有院士、教授,还有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心、一份力。
  在这样一个浮躁又略显冷漠的时代,我们常常疑惑,雷锋一样的人物真的存在么?也许存在,存在在每年的“感动中国”中,出现在报纸的长篇通讯里,出现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中。但其实他就实实在在在我们身边,做着那些看似微小却积累着大爱能量的平凡小事。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也能享受到被帮助的幸福。
  地球科学学院青年教师李美俊:雷锋就是做好平凡事的普通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雷锋。学雷锋活动要和平时工作和生活中的学雷锋相结合,而最终目的还是使大家把雷锋精神贯穿到日常生活中。现实生活中,不一定非得刻意追求慈善,能帮忙的时候搭把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助别人,这就足够了。
  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012级硕士生张佳:其实别把雷锋看得那么与众不同,做了多少伟大的事情,这样反而容易让自己有动力学习起来、行动起来。雷锋所做的就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比如我每次看到地上有个瓶子,第一反应不是把它踢得更远,而是把它捡起来丢进垃圾桶,这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但是我觉得这就是在学雷锋。
  【结语】宣传部部长韩尚峰:雷锋精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回忆、纪念雷锋,但更多的是学习雷锋,还要从身边的榜样学起。每个人心中雷锋的形象都不尽相同,不要用刻板的形式来学习,也不要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当任何一个普通人全力以赴做好一件平凡事情的时候都能让社会和人们感动。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尽力做好本职工作,让学雷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雷锋精神就能真正得以弘扬。
雷锋精神,就是将爱传递下去
【关注】石油工程学院刘福江老师,2012年被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评为“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刘福江老师自任教以来,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和爱护学生。他主动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资助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达8万余元;他能记住所教本科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姓名,了解他们,贴近他们;他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各类活动严格又认真,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是他最为关心的事情。
  他说:“当年读书的时候,在一些善良、热心的老师们的帮助下,身体不便的我不仅能实现梦想进入大学读书,还不用担心很多生活困难。我当时就想,我以后也要当老师,要像当年老师对我一样对待我的学生们。所以我觉得自己做的这一切都是应该做的。”
  当你接受了一份帮助,你会心存感激,并把这份感激转化为帮助别人的行动,于是爱就这么传递下去。虽然大多数时候人们不会将这微妙而自然发生的一切与雷锋精神联系在一起,但人们就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相互之间的帮助,将雷锋精神渗透进生活的角角落落,将雷锋精神传承和发扬。
  退休教师余世诚:雷锋精神感动、影响了几代人,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感染人。当前我们常常会为社会现实中一些道德失落、文明失范的现象痛心,就是因为我们忘记或者丢弃了很多本应传承下来的美德。
  地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冬霞:我们学院里有一名在校期间接受过“1+1”爱心助学工程帮助的家庭困难学生,后来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等到他毕业工作,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时候,他又回到我们学院里帮助他的学弟学妹们,资助他们学习和生活。这就是爱的传承。雷锋精神就是被感动和感动别人的交替和延续。
  【结语】宣传部部部长韩尚峰:我们常常思考,为什么雷锋就能够一辈子做好事,奉献社会,服务他人。其实这可能是源于一种自身的幸福感,当帮助别人时自己感到幸福和快乐,才会不断地主动付出,默默奉献。而这种幸福感也是可以传递的,雷锋精神感染着我们,我们学习雷锋带动着全社会,每个人都因为付出和伸出援手而感到幸福,幸福自然就始终围绕着我们。
学雷锋,就要扛起一份责任
【关注】2011年,中国政法大学BBS上有一篇题为《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的帖子,以被支教学校孩子的口气写出了志愿者支教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在互联网上引起很大反响。
  文中写道:“……开始的时候,我们从你们扔在校园走廊上的矿泉水瓶子知道了水是有区别的,原来纯净也是一种享受;开始的时候,我们从你们舞动的青春飞扬的气息,牵着手很亲昵地漫步在校园的小路上知道了原来男生和女生还可以用这种方式浪漫……在这之后,我们开始有点反感,我开始明白你们所给予的远不是我们想要的,你们的爱心破坏了我们心灵的安静,你们的奉献破坏了我们传统的善良……”
  志愿服务是学习雷锋在新时代的重要形式,也是青年学子加入学雷锋行列的最佳途径。然而,在全社会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志愿服务到底应该秉承什么样的原则,志愿者应该怀着什么样的信念,志愿服务到底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才能产生更加理想的结果。
  工商管理学院2011级本科生袁茂娇:去年,我跟随志愿者们前往人与动物保护中心开展志愿服务,那是一个民间公益机构,负责人非常严厉,一是叮嘱我们要爱惜各种仪器,一旦损坏就需要进行赔偿;二是要求大家认真完成各项工作,如果只是敷衍了事,就不如不来。开始,我们会觉得有些不舒服,但后来觉得的确是这样,志愿服务不是爱心冲动,是要以真正提供帮助和服务为前提,绝对不能给服务对象带来困扰。学雷锋也是如此,不能为了学而学,走形式,走过场。
  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010级本科生杨洋:我以志愿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参与了两年多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支教活动。我们也在思考摸索,究竟怎样才能带给孩子们真正的帮助,而不是搅乱他们正常的学习秩序,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去年,我们开始帮着他们建设文体器材教室,编写安全教育手册,最近还准备让志愿者们各自描述家乡,整理成地域文化教材,带领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我想,坚持和真心才是志愿服务最重要的。
  【结语】宣传部部长韩尚峰:在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依然要学习雷锋,因为我们共同怀着中国梦,中国梦要靠所有国人共同努力去实现,而青年学子正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鲜活力量。青年们要肩负起社会使命,担当起时代重任,要以国家需要为前提,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不论是志愿服务还是其他各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都要时刻以负责任的态度、解决问题的决心来对待。
雷锋精神的时代涵义
□人文学院副院长 曹培强
雷锋精神是一种“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它体现了一个人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共产党员的党性。
  雷锋精神是一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像雷锋那样爱岗敬业、尽忠职守;作为一名石大学子,我们要弘扬铁人精神,“爱石油,学石油,献身石油”。
  雷锋精神就是一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祖国的石油事业不仅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更需要勇于探索的创新创造者。
  雷锋精神是一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石大人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忧患意识和进取意识,践行“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