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笔:沈复
这张照片摄于1947年春,是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化工系创建次年全体教师召开科学研讨会的合影。其中前排左起第一位是后来成为北京石油学院创始人之一的曹本熹先生,在他右边的是张怀祖先生,后排右一的是我,后排右二的是戴衡先生。
2012年夏季,张怀祖先生到舍下“又日新斋”聚话,谈到应该对我校六秩大庆表点心意:我们既感庆幸——能随本熹先生见证化工建系与祖国兴油创校的全程创举,且能在暮年依然健在,以离休身份留在科教战线分享我校复兴盛况;同时又不禁忆往事,思旧情,六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一起袭上心头,百感交集,当即考虑我们三人应可以“离休三老”名义,提前预送一份贺辞投送给校报,于是写下了如下初稿:
迎着新中国的朝霞,我们跟随曹本熹先生亲历了北京石油学院的起步;我们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艰苦时光,以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大庆油田的发现,迎来了我校经过十年创业收获的科教双丰收;我们承受了“文革”浩劫的考验,迁校山东,在盐碱滩上不忘奉献科教,俯首躬耕,培养工农兵学员,历经第二次起步;学校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东风,重招本科生,启动硕士研究生招生,齐心协力不停步;抓住新机遇,华东石油学院暨北京研究生部第三次再起步,至80年代中后期取得了国家批准,成为可全方位培养博士、硕士、学士的高校;我校改名为石油大学,开始在京、鲁两地联袂办学,可称为第四次起步;随后,学校迎来又一个新起点,于2000年划归教育部直属,并于2005年正式冠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当年曹先生为北京石油学院创业,十年奉献,收获科教双丰收。而到1963年恰逢国家领导集体在中南海接见石油界科教代表时,他已悄然奉调,无缘出席了!
此后他在核工业部工作20年,为国防大业埋头奉献,1985年“氢弹突破与武器化”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却于两年前病逝,68岁,生前未及知此殊荣!
作为北京石油学院创始人之一,曹先生始终深情关注学校发展。1983年他已在重病中,还应邀为建校30年庆撰文《光明的前途》。只可惜当院报于1984年1月10日收到文章时,他已因病于1983年12月25日溘然长逝!
当年我们堪称风华正茂。而今,曹先生已辞世30年了,怀祖先生已94岁,我89岁,而90岁的戴衡先生最近已驾鹤西行。难忘去岁我们的约定,现仍以“离休三老”名义在迎接中国石油大学60华诞之际送上我们的祝福:
忆旧,颂今,开来;百年树人,前程无量,更铸辉煌!
【长联】贺六十大庆
□沈复(中国石油大学化工学院离休教授)
我生于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少年时即立下“科教兴邦爱国奉献”的志向;壮年始识:只有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才能梦想成真;中年有幸实践,浅尝了科教滋味;近老方知,经风雨越坎坷,科教兴邦爱国奉献之任重道远,创业再创业征程之难能可贵;入暮回眸,居然有幸赶上祖国日益强盛之岁月,虽渺小力薄,总算有所奉献;持赤子之心,以奉献为乐,培养了我的“幸福观”。
回溯征程,浮想联翩,情未了,寄心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以为,我校与祖国一样,在远大的征程中,我们尚在起步阶段,“百年树人”,科教奉献,更当寄厚望于来者!‘
(上联)陆拾年兴油兴校,经风雨越坎坷,几度改名迁址,逆水行舟而弦歌不辍,终于落地生根,亦京亦鲁得正果;联袂迎盛世,高歌奋进,竞创大学一流!
(下联)壹甲子树木树人,忆先驱颂后贤,一心继往开来,因势乘时方宏图初展,更宜登高望远,务真务实审不足;会当临绝顶,蓄力攀登,期列国际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