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创业岁月峥嵘

    期次:第971期    阅读:1006   


美丽的荟萃湖


迁校初期,师生们就住在这样的干打垒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高考恢复,华东 石油学院教学秩序得以恢复。


大礼堂留下了无数学子难以忘怀的许多回忆。


1979 年建成的图书馆。


1977 级女生入校后居住的女生楼。


红旗操场上列队行进的大学生们。


  
记忆:建校东营 凤凰涅磐
1969年11月,我们学校从北京迁到胜利油田,开始了艰难的历程。全校师生员工在党的领导下,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也没有因为“左”的干扰而气馁,经过20年的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盐碱滩上建起了一所气势宏伟、学科齐全、专业配套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为石油工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回顾我校在东营走过的征程,我们老同志都还记得:20年前的冬天,当我校1500多名教职工和他们的家属,以及1500多名学生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从设备完善的北京石油学院迁至只有4万平方米“干打垒”的东营现校址时,四周是一片盐碱荒野,入夜寒风萧杀,野火明灭,雨天满院积水,泥泞遍地。当时正是十年动乱知识分子苦难深重时期。政治上,我校教师和干部受到重重迫害,“两个估计”、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等重重枷锁加到我们头上。教学上没有起码的条件,图书仪器大量散失,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思想躁动不安。生活上十分艰苦,夏天缺水,有时全院没有一个流水的水龙头;冬天缺天然气,不少教师坐在床上围着棉被备课。出于对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为了适应石油工业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开始了紧张的建校劳动。大家烧石灰、制坯烧砖、盖房子、修马路、架电线、安装水气管道、挖水沟、开荒地、修水库、插秧种田,样样活都干,相继盖起了“干打垒”式的教室、实验室和宿舍,建起了仪表厂、机械厂、炼油厂、印刷厂和农场。除少部分项目请油田施工外,多数项目是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材、设备不足,就修旧利废或到油田各单位求援。经过师生员工的艰苦劳动,学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1970年下半年,仪器设备进入实验室;图书进入图书馆,并开始对教师开放;部分工厂投产或试生产。
  1970年9月,我们送走了1964级、1965级两届毕业生。到1971年2月,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入校,是省内和石油院校中最早恢复招生的学校之一。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学校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建立北京研究生部。这样,我校在东营创业的第一个十年,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下,终于走出了办学历史上的低谷,走上了恢复与发展的大道。
  自学校从北京迁到东营以来,多少水已经从黄河桥下流过去了,在东营艰苦建校的业绩已经写入了学校的光荣史册。这一段历史是值得我们全校师生员工骄傲自豪的。我们现在回顾过去,不免抚今追昔,回味无穷;我们展望未来,又不免浮想联翩,豪情未已。
  建校东营的这20年间,我们学校从坚持、恢复到发展,从过去走到现在,依靠的是什么力量?我们学校从现在走向未来,又要依靠什么力量走向世界一流水平?过去20年,我们克服困难,求得发展,从主观因素来说,是我们有一支比较好的教师队伍和工人队伍。这支队伍在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中成长,锻炼出一个好的传统作风,这就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个作风,已由1986年我校第六次党代表大会正式定为我校的校风。它是我校建校36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依靠它,在过去的20年,我们在满目蓬蒿、一片荒凉的地方创造出了一个鲜花满园的现代化高等学府。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我们能继续依靠这支队伍,发扬这个作风,也一定能把我们学校推向世界。
  国内不少学校把“实事求是”当作他们的校风或学风,但很少有把艰苦奋斗作为校风的。那么为什么石油大学要把艰苦奋斗作为校风呢?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是我国国情的需要。大家已经看到,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并不丰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后列。因此需要十分强调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使艰苦奋斗成为社会的风尚。另一方面,艰苦奋斗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要有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任何困难,不怕牺牲而顽强奋斗的进取精神。即使到了小康水平,也必须强调艰苦奋斗,反对奢侈浪费。因为艰苦奋斗是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而贪图安逸、挥霍浪费只能败坏社会风气,腐蚀人民的斗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惰性十足、浪费无度,其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第二是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时至今日,寻找和开发石油的难度越来越大,新发现的油气田往往多在偏远荒漠和海洋里。因此,我们石油工作者必须立志到偏远的地方去,到环境艰苦的地方去。五六十年代,我们石油工业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开发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学习大庆精神。当然,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具体内容上与五六十年代不完全相同了。今天石油工业已有了强大的现代化技术装备,现在的石油基地不再是成排的干打垒,而是现代化的中小城市,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比大庆会战时好了许多倍,但是我们石油工业的大庆精神不能丢。现在的艰苦奋斗主要是指工作上的艰苦,攻克技术难关的艰苦,是和国际上老牌石油集团去竞争、傲然屹立于世界石油工业之林的艰苦。
  第三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学校的优良校风和学风是全校几代人共同培育起来的。北京石油学院的师生员工通过参加大庆会战和其他会战,学习大庆人,使艰苦奋斗精神在北京石油学院生根开花。大家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把北京石油学院建设成全国重点大学。学校迁到东营后,北京石油学院的优良传统通过全体教职工又在东营发扬光大。实践证明,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校的立校之本。
  ——杨光华老校长1989年11月4日在纪念石油大学东营建校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