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使命凝聚力量创建一流

——张来斌校长在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暨校友师生联谊会上的讲话

    期次:第972期    阅读:738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昨天我们刚刚庆祝了伟大祖国的生日,今天又迎来了中国石油大学60周年校庆。这是学校的节日,也是学生的节日,更是校友的节日!在此,我谨代表学校的15000余名师生,向莅临学校的各位领导、校友、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要感谢所有关心支持我们的社会各界的朋友们,是你们为学校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支持!我们要特别感谢全体海内外校友,不论职位高低、不论年龄大小、不论工作地域、不论是轰轰烈烈的成就还是默默无闻奉献,你们都为母校名字增辉添彩,为石大这个品牌注入生机与活力,母校永远为你们而感到无限的骄傲与自豪!今天,我们十分尊敬的校友吴仪同志回到了母校;昨天,校友周永康同志回到了母校,祝贺母校60华诞,他也让我把祝福带给广大校友和师生员工!
  60年一甲子,60年一轮回。60年前,为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石油工业发展,北京石油学院应运而生。她就像一粒孕育着希望的种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师生们的精心呵护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东营,更名华东石油学院。虽遭遇重重艰难,但师生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硬是在盐碱滩上艰难地把学校重新建设起来,用血汗延续了学校发展的命脉。1981年,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在原校址开始招生,1988年学校更名“石油大学”,并于198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7年学校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新世纪以来,学校迎来了跨越式发展新阶段。2000年,学校由中国石油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6年,学校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标志着学校进入全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同年学校提出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开启了创建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60年风雨历程,60年艰辛探索,60年执著追求。是什么力量和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石大人开拓进取,奋发前行?这就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壮志与坚定信念!
  “我为祖国献石油”展现了石大人的一种责任与担当,一种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为国家分忧、为民族争气”始终是我们埋在心底的坚持,服务国家需要和石油工业需要始终是我们办学的根本出发点。即便是在最困难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也始终坚守着这种责任和担当,为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为祖国献石油”展现了石大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精神气质。60年来,学校传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积淀形成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校训,“为学为师,立德立言”的教风,构成了学校独有的精神文化体系,激励着广大石大人不断奋勇前进。
  “我为祖国献石油”展现了石大人的一种情怀与追求,一种热爱石油、投身石油、服务石油的情怀与追求。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因油而强,“石油”是学校立校之本,是学校竞争取胜的优势所在。一直以来,学校坚持特色化发展战略,突出石油石化学科专业建设,并以此引领学校发展。今天,这种情怀与追求,已转化为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伟大实践。
  60年来,在“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精神激励下,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办学实力、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扩大。
  60年,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大学的天职和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才,这也是衡量大学对国家、对社会贡献的重要尺度。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近20万名优秀人才,他们中有以周永康、吴仪为代表的国家党政领导干部;以何国钟、王德民、时铭显等院士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以李毅中、马富才、卫留成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家;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还有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兢兢业业工作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60年,学校为国家科教事业特别是石油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建校以来,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与企业协同合作,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在石油、石化领域形成了突出特色和优势。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一系列高水平的论文,“十一五”以来的25项国家科技奖都彰显了学校的研究实力和水平。
  60年,学校不断加强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为国家石油工业“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坚强保障。特别是伴随世纪之交,我国石油工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培养了一大批行业急需的国际化人才,与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和跨国公司建立了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关系,在国际上赢得了较高声望和知名度。
  60年,学校各项事业为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学校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形成了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汇聚了一批包括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等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和一大批来自海内外的中青年拔尖人才。
  回顾60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学校没有辜负时代的期盼、祖国的希望和校友的重托。在此我们特别要表达对这所学校奠基者和建设者的敬意,没有他们的艰苦创业、勇敢担当、执着坚持、全心付出,就难以有学校的今天。
  朋友们,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今天,大学已不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它置身社会,受社会发展所影响,又超越社会、服务引领社会。我们要继续高举“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精神旗帜,加快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建设。60年的办学实践,让我们更加坚定学校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
  第一,必须坚守大学的理性。大学的尊严和地位既来自立足社会、满足社会的适应性,更来自于它能超越社会,成为社会前进之动力、之向导、之先锋的引领性。坚守大学理性,就是要尊重教师、崇尚学术,以人为本、探索真理;坚守大学理性,就是要按教育规律办学,按人才成长规律育人;坚守大学理性,就是要独立慎行、肩负使命,保持一份超脱与清醒,决不随波逐流。
  第二,必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人才是大学永远不能改变的基本属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要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根本位置,善待每位学生。要让最优秀的老师给学生上课;要将最优质的资源用于学生培养;要以最大的尊重激励学生;要把更多的选择交付学生;要将细致的关注投向每个学生。
  第三,必须牢记服务国家需求的重大使命。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既有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也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驱动。建设一流大学,除了要培养一流的人才,产出一流的成果,还要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牢记服务国家需求的重大使命,这是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然路径。
  第四,必须把学校的精神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一所大学其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就是它的精神文化的熏陶、影响和浸染。我们要传承弘扬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我为祖国献石油”等为核心理念的精神文化体系,以此激励广大教职员工积极进取,激励、影响、教育一代代石大学子奋发成才。
  各位来宾、校友,老师们、同学们,石大60年,光荣绽放,辉煌无限。面向未来,我们充满激情,充满信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在广大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激励下,我们一定能够走得更加坚实、更加从容,一定能够创造学校新的辉煌,书写学校新的发展篇章。
  最后把祝福送给我们伟大的祖国,送给我们的学校,送给我们的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