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灿烂的笑容,久违的拥抱,酣畅的谈笑。10月2日,中国石油大学校庆当日,来自五湖四海的石大校友汇聚到莽莽苍苍的军都山下的石大校园,共同回顾一甲子的光辉历程,共同回眸难以忘怀的大学时光,共同见证六十年的发展成就。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青春洋溢的青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石大校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经过六十年沧桑砥砺的石大。听,他们在深情地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忆往昔峥嵘岁月,情深意浓
田鹏,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1953年来到北京石油学院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他用“正能量”这个新词体现母校所给予他的最大影响。提及母校初建时的样子,他回忆道:“那时候师生共同的宿舍就是校园里的一个工字楼,学习场所只有一个南教学楼和一个北教学楼。后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建设渐渐步入正轨。”田鹏1955年毕业的时候,学校不但已经有了自己的实验室,有了更多的宿舍楼,更新建了主楼、炼化楼等一批建筑。
王如义,地质勘探系1956级校友。他说,刚入校时北京石油学院只有地质系、钻采系、炼制系、机械系四个系。在校期间他们学习了石油地质等课程,1958年参加了生产劳动,提前半年被分配到各石油高校任教,后来又被二次分配到各个油田。在大庆会战中,没有计算机和先进的设备,仅仅依靠计算尺和算盘,他们为一个任务就能干上十天十夜。
李秀生,油气田开发与钻采专业1965届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8年3月任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2002年至2005年担任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这次专门从加拿大赶回来参加校庆。他用八个字形容学校60年来的变迁:风雨兼程,历经坎坷。他回忆道:“我们当时在东营很苦啊,住土房,喝盐碱水。在那里生活了30年,后来喝盐水我都觉得不咸。”时至今日,李秀生感叹道,石大发展到现在,来之不易。
李丹,人造石油专业1962级校友,曾工作于江汉石油管理局、荆门石化总厂,现已退休。她回忆道,入学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结束,当时北京石油学院孙卓夫副院长非常重视体育,提出“为祖国石油事业健康工作50年”。她说,那时在校学生基本上都参加校运动队,她就参加了羽毛球队、排球队、自行车队等,还有很多人参加长跑、短跑。母校的培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时的学习风气十分浓厚,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拥有了很好的科学思维及逻辑思维。
赵斌,炼制系1962级校友,先后在兰州炼油厂、北京市昌平区经济委员会工作,2001年退休。他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北京石油学院的办学水平在八大学院中是较高的,属于一流的学校。母校着重培养了我们低调务实的作风,让我将低调务实的作风保持了一辈子。”
康斌,曾于1978年至1986年担任华东石油学院副院长。赵宝真,曾在华东石油学院出版社印刷厂工作。他们为我们讲述了当年迁校东营的情景:“从北京向山东迁校时,北京石油学院的工作人员都拖家带口的被拉到东营。第二天醒来,满眼的荒凉,一片片的盐碱地,种不上庄稼,条件特别艰苦。院长就给大家开动员会,鼓励大家艰苦奋斗,克服困难。”
看今朝蓬勃发展,豪情满怀
韩树勋,1961届学生,毕业后留校工作。学校的历史,早就定格在了韩树勋老师的记忆中。回想当年,他和许许多多学生一样,吃着粗粮野菜,在东营荒凉的土地上共同建立起了华东石油学院。上世纪九十年代,又见证了石油大学(北京)在昌平拔地而起,拥有了各种先进的基础设施。“我是跟着母校一步步走过来的,母校的发展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期待母校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袁峻然,1977届毕业生。这次校庆,身为班长的袁峻然组织班级同学一起返校参加活动,回来的二十多人穿着统一的服装在学校里逛了好几圈。袁峻然上一次回到学校还是在2003年学校50周年校庆的时候,“现在和十年前比起来,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经过又一个十年的建设,学校更加美丽了。”袁骏然骄傲地说。他一边看着学校里的现代化设施,一边回忆当年上学时的情景,“你们现在可真是比我们那时幸福多了!”
徐中祥,1998届工程硕士班毕业生。1998年毕业时恰好是下岗高峰期,就业的压力盘桓在每个学生的头顶。当时徐中祥所在的工程硕士班的同学都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利用在学校学习的机会,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尤其是许多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所以那个时候很多人早晨6点就起床去图书馆学习。他说,那时还没有第一食堂,喷泉对面有一家风味餐厅。现在,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校外也建造了润杰公寓、阳光公寓等宿舍楼。毕业的15年里,徐中祥回来过母校几次,在感慨母校变化发展的同时,也会在行政楼、图书馆、体育馆这些变化不大的建筑里找寻找自己当年生活的印记。
物探1959级1、2班,测井1959级1、2班。回想54年前,他们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北京,跨入了北京石油学院,也就把自己的一生定格在祖国的石油事业上。5年的学习历程,我们除了学到了大量的专业知识,还从学校、老师和同学那里学到不少做人的基本原则和道理。丰富的学校生活使我们这批青年逐渐成熟。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支农秋收、下场实习、野外测量、地质考察、体育比赛、文艺汇演……这一切都给我们的人生增添了缤纷色彩。我们不会忘记苏盛甫、王曰才、赵仁寿、张庚、戈革这些老教授的谆谆教导,不会忘记牟永光、董敏煜、陆基孟、于康胤、李承楚、刘中一、尚作源、冯启宁等年轻教师的辛勤劳动和对我们的传授与帮助,也不会忘记陈志荣、王阿民等政治指导员对我们的关心爱护。1964年我们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生产建设的一线去。同学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几十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为祖国的石油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无愧于母校的培养。”
校友语录
要办成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不仅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陈如恒(石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要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这个高素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提升工作质量;二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石油,爱石油,努力奋斗,无私奉献,为石油事业奋斗终身。在母校六十华诞到来之际,希望母校越办越好,为国家石油事业输送更多的人才。
——蔡镜仑(石大教授,曾任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系副主任)
我1995年退休,现在也是“80后”——80多岁了。做了一辈子的教育工作,我觉得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书,更要育人。教师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富有,而不是物质上的富有。看到我的学生事业有成,这就是我最大的精神财富。希望年轻教师在教学岗位上事业有成,更上一层楼。希望学校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同时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华泽澎(曾任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
一个人智商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但重要的是要勤奋,要努力,要认真。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劳逸结合,坚持锻炼身体。
——李秀生(曾任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校长)
希望石大师生不图名利,脚踏实地,怀着对科学的虔诚态度,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进行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汤渭龙(1953届炼制系)
学校应该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与其他国家的石油院校更加深入地交流,让学校能够走向世界。希望广大学子在校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理性思维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如今信息化的社会更好地发展。——李克复(1961届机电专业)
学校要与时俱进,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都要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为石油石化事业的发展献智出力。——许先忠(1965届机械系)
石大学子在大学期间要注重培养自己收集资料的能力,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提炼,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方法总比问题多。只要坚持,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要多参加社会活动,学会和别人沟通。
——衣怀峰(1982届勘探系石油地质专业)
石大不仅教给了我赖以生存的石油知识,还让我们石大学生具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王丙坤(1983届石油勘探专业)
希望石大能在改革创新中向着发展目标一步步迈进,提高管理能力,加强对外合作;老师要理论结合实践,改善教学方法;学生要吃苦耐劳,严格要求自己,完成作为石油接班人的艰巨使命。祝愿母校发展越来越好,祝愿广大校友和师生幸福快乐!
——田乃林(1996届石油工程油气田开发专业)
学生要学习,就得有积极向上的氛围,而石大提供了这种氛围。希望石大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营造更加良好的“软件”和“硬件”环境。
——方建龙(2005届油气田开发专业硕士)
石大学生一定要学有一技之长,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学好专业是给今天的自己加分,良好的综合素质是为明天的自己添彩。——朱家艺(2009届应用化学专业)
学校要继续巩固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实习经验,使学生在对专业背景要求高的当下更具竞争力。——赵国军(2008级环境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