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未来石油建设者”相互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思想和学术上的火花,他们在升华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也深化了友谊,开阔了视野。这一切,都给他们带来了深深的幸福感。
不懈的付出换来沉甸甸的收获
“铿锵之行”团队来自西南石油大学,由四个男生组成,“铿锵”二字代表团队一路走来的坎坷,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团队敢打敢拼、永不言弃的精神。团队成员说:“安全、经济、环保是我们的原则,我们综合考虑了污水处理、钻井、压裂、施工、开采、中间处理,形成了一套完善的HACE的管理体系,调研了煤层气的制作、市场、风险,完成了经济评价。”他们认为,团队最大的特点是实事求是,每一步得出的数据都是精确计算得来,都有理有据。
“长安海燕队”来自西安石油大学,这个名字寓意团队像海燕一样快、准、狠。四名队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在方案设计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在对煤层气开发这一新领域的研究与实验中,因为当前技术不够成熟,需要加上自己的新想法、新构思,需要用实验、实践来验证想法的可行性,验证之后不可行,就要从头开始。因此,他们在参赛中对各个方面的学科专业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知识综合运用、融会贯通的水平,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
“幸运星”团队由两位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美丽女生王静、徐静妤组成,她们在比赛中运用了地质软件、管网软件,并创新性地开发了一些软件。她们参赛作品的特点可归纳为:集输管网采用一级增压,按照最经济原则,优化“全枝状”、“枝状一干线”、“井口串联式”三类集输管网形式,对比经济投资,确定最佳集输方案,估算实际建设投资,采用商业软件模拟校核管网运行工况,建立ARCGIS可视化集输方案模型,作品同时完成了设备选型、自动控制、站场公用工程及HSE等内容。
努力的过程带来深深的幸福感
“阳光女孩”团队由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两名女生组成。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藏工程单项组唯一晋级决赛的团队,成员王玉婷、王妍妍压力很大,尤其是接到有关沁端区的设计任务时,“因为本身不专攻油气层,一开始对这方面知识并不了解,我们纯粹是现学现用,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王玉婷感叹。从初选,到中选,再到总决赛,一路走来,她们一直在努力,熬夜是“家常便饭”,但她们从未想过放弃,她们说:“越难我们越要‘啃’,付出了才会有收获”。她们被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精神激励着,马不停蹄,一路向前。在比赛前的半个月,她们一直紧绷着一根弦,一次次地重复着验证、推翻、再验证、再推翻实验结果的程序,她们说:“这个过程让我们有一种深深的幸福感,有一种平淡和充实的快乐。”参赛中,指导老师提供了很多建议,按照老师的建议去具体操作,让她们受益匪浅。“这是属于你们的比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更多的还是需要你们自己去思考、去实践。”这是指导老师经常提醒她们的话。王玉婷是第二次参加大赛,她说:“这次参赛收获了许多,模拟方案让我们有机会将所学知识系统展示,我和搭档培养了深厚的友谊,合作完成比赛很快乐。”
TFPE团队也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一支参赛队伍,共有四名队友,队名是“Thefutureofpetroleumengineering”的英文首字母组合。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四位同学的专业领域不同,难免会产生冲突,比如针对井位布置这个问题,他们对钻井、油层、布井方向都从不同角度考虑,各执己见,遇到这种情况,他们通常会采取辩论赛的方式,争得面红耳赤,看谁能说服谁,如果互相打成了平局,那就找老师“出马”。各个研究领域的老师此时会综合评估分析这些问题,最后拿出一个相对完美的方案。在分工方面,团队成员首先列出整体提纲,再不断完善,每个成员负责与自己专业最为密切的部分。期间他们与导师不断沟通,去研究所和设计院查找相关数据,去现场实地考察。辛苦了两个月,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队员们的一致感受是不怕评委们的为难和挑刺。回想起大赛的现场提问环节,队员们很满意自己的回答,他们说:“评委都是专家,所提问题偏重实际,我们准备充分,所以回答时从理论出发,结合实际,显得有理有据,不慌不忙,应对自如。”谈及参赛收获,队员们认为一方面自己拓宽了知识面,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参赛队“磐石队”成员有四人,队长周朝介绍,这是他第二次参加大赛,他们四人还充分利用QQ、微信等新媒体,建立了讨论组,方便实时沟通交流。在参赛过程中,团队的力量是让他们记忆最深刻的,他们一起面对压力,挑战自我,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体会实践的快乐,充分享受着参赛过程带给他们的幸福。周朝甚至认为,除了比赛让他们提高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成员之间的友谊是他最大的收获。他说:“通过参加大赛,我们团队成员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也对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所涉猎,同时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进行协调,进行沟通,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大有裨益。”
文/学生记者 邹婉佳 姚棉 马晨熙 胡馨月 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