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诗词之韵味享文化之诗意

    期次:第1075期    阅读:946   

  4月13日,由石大党委宣传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诗一句,石一生”——中国石油大学首届诗词大会决赛落幕。经过“抛砖引玉”、“一叶知秋”、“诗韵品鉴”、“按图索骥”和“飞花令”五个环节的激烈角逐,最终由化学工程学院2015级本科生姜姗、石油工程学院2014级本科生刘亚飞和2015级本科生史凯、地球科学学院2016级本科生王悦组成的“书林寻梦”队摘得团体冠军,工商管理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吴健玮获个人赛冠军。共青团中央“青年之声”微邦平台、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对本次活动进行全程直播,全国近8万人观看了网络直播。
  冠军队伍“书林寻梦队”队名寄予了渴望在诗词中寻求精神理想的美好心愿,团队口号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队员们认为能够摘得桂冠离不开团队成员的精诚合作,特别是在“争分夺秒”环节,他们凭借深厚的诗词底蕴轻松晋级,获得全场持久热烈的掌声。
  诗词中的沉静与优雅是不同于现在网络浮躁的美好,也是最为吸引“软妹子”史凯的地方,李白《襄阳歌》中的“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是她最喜欢的诗句之一。刘亚飞认为,品鉴诗词可以在理解与感悟中提高对诗词的印象。姜姗与王悦对诗词的喜爱都是从小养成。家庭氛围和高中语文老师的督促促使她们对诗词的兴趣逐步加深。姜姗喜欢苏轼《江城子》中的用情至深,王悦喜欢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与潇洒。比赛的过程也是他们不断加深对诗词美好印象、享受诗意人生的过程。
  “建康立书队”的吴健玮是个人赛冠军,这不仅源于她自小积累的诗词底蕴,还源于一个月以来的认真准备。赛前,她将央视两季的诗词大会仔细看了一遍,把其中不会的题目截屏下来并在百度上查找正确答案。她还常常跑去图书馆三楼翻阅大量与古诗词相关的书籍,先秦散文、楚辞、近代诗词都有涉猎。尤其是《唐诗宋词十五讲》帮她按照年份、作者将自己从小到大对古诗词的理解串了起来。吴健玮说,读诗让她获得心灵的慰藉,在与诗人的精神交流中,在对诗词的深入理解中,让她真正喜欢上了诗词,比如唐代刘禹锡诗中的豪情旷达就对她产生了积极影响。
  “朗月清风队”队员常晋宇是石油工程学院的大一学生,他认为:石油人的生活里不只有地层岩石与机械之间的交响乐,我们的身上还流淌着文化传承的血脉,比赛中诗词高手博弈让他认识到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面前,一切高傲与自矜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只有不断学习充实才能将自己打造得更加完美。他用一首自己写的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白衣卿相惹人痴,辞海流连世盛知。风云际会正逢时,片刻凌云交集迟。温以酒,会以诗,不辞长情文汇至。今夜月明星正好,浮生所幸待何时。”
  “建康立书队”队员袁小康是化学工程学院2016届毕业生,骨子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国诗词的痴迷是让他这个已经走出校门的毕业生重返校园参加比赛的根源。善于创作诗词的他,收到晋级决赛消息后,就迅速和队友们紧张备战,20天的辛劳筹备和20个不眠之夜,让他在诗词中品味人生,在团队中收获满满感动。
  正是这些参赛学生的辛苦付出,8支决赛队伍的选手们在“抛砖引玉”环节对答如流,在“诗韵品鉴”环节对古诗词信手拈来,引经据典,在“飞花令”环节你来我往、激扬诗句,让观众感受到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选手的表现让评委们印象深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陆昕表示,作为理工科学生,石大学子对古代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令人赞赏。中国诗词大会四期擂主、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编辑彭敏对参赛选手在赛前准备、答题技巧和舞台表现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并与观众们分享了自己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经历。石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瑾华认为参赛学生用自己对古诗词的满腔热爱、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当以及令人赞叹的文采交锋,让大家享受到了一场精彩的诗词盛宴。
  石大首届诗词大赛赛制原创、形式创新、设计精心、成效显著,丰富了石大这所理工科大学的人文情怀,点燃了石大师生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提升了石大校园文化的品质。
  文/阎玺宇 李海涵 曾然 王悦 常晋宇 袁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