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昔谈(三)

    期次:第1075期    阅读:1559   

  □余世诚
沈括与石油
沈 括(1031—1095年),生活于北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的一生,一面从事政治活动,一面进行科学研究,对天文、数学、历法、地理、物理、生物、医学、文学、史学、音乐等诸门学科,都有卓越的成就。
  沈括在为石油命名之前,就已经与石油结缘了。北宋熙 宁 年 间(1068—1077年),宰相王安石实行变法维新,其中有些是为了巩固国防而加强军事生产。王安石选派沈括担任“军器监”,负责领导这项工作。王安石、沈括注意到了石油在军事上的用途,就在军器监里专门设立了“猛火油作”,也就是军用石油加工场。这恐怕是我国最早的炼油业了。这种猛火油,在军事上怎样使用呢?王安石、沈括的老友曾公亮写了一本《武经总要》,具体作了介绍。他说,用火药做成名叫“火罐”的武器,与用猛火油做成的“猛火油柜”、“筒柜”相配合,用来防卫城池。如遇敌攻城时,“则先用藁为火牛,缒城下,于踏空板内放猛火油,中人皆糜烂,水不能灭;若水战,则可烧浮桥、战舰”。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也被贬到延州任职。沈括在这里看到了当年炼制猛火油的原料,就是出于水石之间的“颇似淳漆”的黑色液体,遂取名为石油。他还观察到这种东西“燃之如麻,但烟甚浓”,就用这种烟做墨,“墨光如漆,松墨不及也”。这是以石油为原料的现代炭黑工业的最早记录了。沈括还预言:“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
  沈括对石油的考察和应用,使他十分兴奋,曾写七绝一首: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石油抒情
  石油和天然气,以它特有的瑰丽激动着诗人、文学家们的情怀和灵感。古往今来,有多少风流文人为它留下了许多名篇!
  西汉文学家杨雄,在一首描写自己故乡名迹的赋里,有“铜梁、金堂、火井、龙湫”句。火井,就是天然气井。
  西晋的文学家左思也曾写赋吟颂四川的天然气井。他在《蜀都赋》中歌道:“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烟飞煽于天垂。”译成白话诗即:在那幽深的井泉之中,有火光荧荧;由它燃起的大火高烟,照亮了天空。
  这奇特绚丽的景象,就是蜀都的火井!
  东晋的文学家郭璞写的《盐池赋》中有:“饴戎见珍于西邻,火井擅奇乎巴濮。”也是描写四川天然气井的奇特景象佳句。与郭璞同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对四川的天然气火井也极感兴趣。他曾给远在四川的朋友写信询问:“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这几行雄劲潇洒字迹,既是书法珍品,又是祖国石油天然气史的宝贵史料。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以诗歌最为繁荣的唐代,石油天然气的奇光异彩,更为诸诗家所关注。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曾写过《盐井》诗,其中有“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这里的“烟”,就是四川的天然气。当他闻知四川北部的松州战火烽起时,又勾起他对那里的火井的关注,写下了“烟尘侵火井,雨雪闭松州”的诗句。我们不要忘记,杜甫弃官为民,所选的定居点就是火井之乡的成都。比杜甫稍后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也留下了“御沟泉合如环素,火井温泉在何处?”的诗句。
  还有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许多人都知道他的感人肺腑的《钗头凤》的悲剧和气壮山河的《示儿》诗篇,岂不知他对石油、天然气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老学庵笔记》中说:“烛出延安,予在南郑数见之,其坚如石,照席极明,亦有泪如蜡,而烟浓”。并引用了同期文人宋白的诗句“但喜明如蜡,何嫌色似黳(yi漆黑色)”的诗句。后来,他在四川看到彭某写的火井碑文,又写了《跋火井碑》。他说:“夜读蜀彭君火井碑,乃知天地间何所不有?亦喜彭君之善记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