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厚望于青年一代

    期次:第1077期    阅读:714   



  □张嗣伟
1951年,我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开始了我四年的大学生活,这是我的青春的黄金时期,它使我开始认清并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当时,全国“学习苏联”的气氛十分浓厚,其中有两本苏联小说影响了我的一生,这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远离莫斯科的地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33年写成的一部影响了几代年轻人的世界名著。书中保尔·柯察金的一句名言点燃了我的青春,即:“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引起了我的深思:一个人应该为什么而活?应当怎样活才有价值?我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奋发有为的青年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
  《远离莫斯科的地方》是一位在苏联远东工作的科技人员,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描写1941年在远东原始森林铺设输油管道、开发库页岛的一部长篇小说。1955年,在我大学毕业的前夕,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启动,小说中描写的建设石油工业的科技人员的精神风貌和事迹大大地鼓舞了我们这些年轻的石油学子。它使我的理想更加明确,人生的道路更加清晰,使我的青春充满激情。正是在这部小说的影响下,我们即将毕业参加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年轻人,都向往到最艰苦的、远离北京的大西北去为石油工业献身。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毫不犹豫地在毕业分配的志愿表中,依次写下了这样三个志愿:青海柴达木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和甘肃玉门油田。柴达木油田是当时刚刚发现的、条件最艰苦的油田。但在宣布毕业分配名单的大会上,我丝毫也没有想到会把我分配留校。当时我毫无思想准备,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留在大城市(尤其是北京),而一心渴望去祖国的边疆和石油工人在第一线建设我国的大油田。
  但作为一名青年团员,我应当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从此,我就一心一意地把献身于新中国的石油高等教育事业和石油科技事业作为我的崇高理想,并为之奋斗了50年。
  如今我已进入耄耋之年,回首往事,百感交集,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误的遗憾与内疚。但是,更使我感到欣慰的是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我可以很坦然地说:我的一生没有碌碌无为、虚度年华,我已经努力尽了我对党和国家、对社会和人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并做出了贡献。前不久,作为自勉,我写下了以下四句诗:
  顺逆炎凉如云烟,权势名利不屑恋。平生奉献终无悔,留得正气在人间。
  回顾我走过的80多年的风雨人生路,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知识分子在为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一生中,必须处理好做人、做事和做学问这三件大事。为此,我愿提出以下几点感悟与青年朋友们共勉:
  一是做人是做事和做学问的基础,做人要以诚信为本,淡泊明志。二是做事要以敬业为本,无私奉献。三是做学问要勤奋、严谨,敢于冒尖,勇于创新。
  敢于冒尖、勇于创新就要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为此,必须扎实地打好两方面的基础。
  第一,要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思想敏锐,高瞻远瞩,无私无畏。所以,我一直把恩格斯的名言“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作为座右铭,它使我终身受益。
  第二,要博学、多思,并且还要认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我在上中学以及参加工作后,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以及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中外经典著作,大大地扩大了我的视野,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所以,在我以后几十年的教学、科研和大学教育管理的工作中,敢于和善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敢于提出新观点、新理念和新思想。
  青年是我国的未来,我寄厚望于青年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