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当好创新精神的传道者

    期次:第1099期    阅读:845   

  □罗聃(新能源研究院)
纵观历史的长河,创新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乃至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随着文明的发展和信息爆炸式的传播,当今社会中个人、团体、甚至国家间的竞争更是趋于激烈,如逆水行舟般不进则退;而唯有创新者才能引领时代的潮流,才能在竞争中屹立于不败之境,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浓重一笔。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了及其重要的地位,高校教师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也应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要从事创新性的研究,丰富专业知识,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传承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是创新的根基学生的独立人格来源于独立思考的能力,包含思辨精神、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当大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面对的更多是知识的未知领域。此时一个优秀学生的标准不再是答对多少习题、熟背多少概念,而是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独立地对问题进行剖析,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最终实现创新。
  以色列科学家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而当他最初提出“准晶”的概念时,却受到了来自科学界的极大质疑。因为传统的晶体学认为五重或七重以上的对称不符合自然规律,这种概念在当时已经根深蒂固。谢赫特曼没有选择随波逐流,在大量的实验证据下他坚持了自己的判断,他的发现为材料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不难看出独立思考是创新的根基。诚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诺奖级的发现,但尊重事实并富有思辨精神总会让我们有所收获。
  或许这种创新看似“微不足道”,小到一个实验现象的解释或者实验方法的改进,然而经过积累和沉淀,其终究将改变我们的行业和社会。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面对问题时,努力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远比问题本身的答案重要得多。研究生教育的意义不仅是培养研究生获得专业知识,还在于培养研究生人格独立,心智走向成熟。当每一名毕业生将独立思考能力带入各行各业的工作中时,才能成就未来的创新中国。
  多学科交叉是创新的源泉随着人类对自然探索的不断深入,各种知识理论也更加丰富。而对科学的探索也逐步摆脱“传统的、狭隘的科学思维方式”,迎来“综合性的大科学思维体系”。多学科交叉又恰是创新的源泉。
  纵观近年来的重大科研成果,交叉学科研究正在成为科学发展的主流,它激发了研究者的灵感,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DNA双螺旋结构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三大发现之一,并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项奠定当代分子生物学基础的重大发现的背后离不开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之间互相启发,相互交叉。威尔金斯、弗兰克林通过X射线衍射获得了DNA晶体的衍射图像,并推测分子大致的结构。在该基础上,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模型:两条以磷酸为骨架的链相互缠绕形成了双螺旋结构,氢键把它们连结在一起。
  这些具有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中仅有沃森是遗传学家,其他人都是物理学家或化学家。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发现是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日本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从水母中提纯了绿色荧光蛋白,但他本人没有意识到GFP应用的重要性。哥伦比亚大学的马丁·查尔菲在此基础上,首次将GFP作为发光的遗传探针,华裔化学家钱永健更是对GFP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良,实现了高荧光效率和光谱的调节,使GFP真正成为一个可用的工具箱。
  学科交叉不仅可以催生重大创新成果,同时适用于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日常研究工作。因此在研究生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同时更应鼓励学生了解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尤其是对材料、环境、生命科学等密切相关学科,并引导研究生将这些学科的新方法新技术为我所用。尝试带入石油化工的研究中,跨学科背景往往更容易获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研究生教育是新的起点,而绝非终点,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独立人格赋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深度,交叉思维则带来看问题的广度,这才是未来创新型人才最难能可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