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述第八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部分参赛团队的故事———
"奋斗的青春逐梦在路上
期次:第1113期
阅读:1332
第八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共有国内外53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2529支队伍报名参赛,每个队伍在赛前赛后都有难忘的故事亦或是感动瞬间,让我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
队名是最自信的名片对于每支队伍来说,队名可以说是一支队伍灵魂和精神的体现。
方案设计类综合组全国一等奖获奖队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Creators”队 队 长 廖 绮 解 释,“Creators”意为创造,他们是一群有灵感的创造者,去设想、建立一种方案,然后一起实施一起解决难题,一起做成一件事情。方案设计类综合组全国二等奖获奖队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Sunshine”队队长姜传胤说,“Sunshine”代表阳光和希望,因为石油给人一种很阳光的感觉,他们对这次比赛是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方案设计类油气藏工程单项组全国二等奖获奖队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永源”队认为“永源”就是永远的能源,这是他们对石油行业前景的一个美好祝愿,希望石油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有更好的未来。方案设计类地面工程单项组全国二等奖获奖队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红船烛火”队的两个队员都是党员,想要取一个体现红色精神的名字,想起中共一大是在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举行的,所以就起了这么一个富有内涵的名字。方案设计类钻完井工程单项组全国二等奖获奖队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ROCK”队成员介绍说,“ROCK”代表着队员们对揭示岩石层下奥秘的探索,蕴含着对石油开采的热忱,饱含着对钻研钻井技术的热爱。
团队的强大力量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Sunshine”队作为全是由本科生组成的队伍,认为自己比研究生队伍更有青春和活力,当然这也意味着他们需要在团队建设方面、软件使用等方面学习更多东西,所以他们在后期付出了加倍努力。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最重要 的 就 是 合 作,“Sunshine”队的姜传胤队长说,他们的队员都是来自采油、钻井和石工专业的同学,当团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队员们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一起解决问题。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永源”队把大赛分为分析、复模和地质建模3个任务环节。在队伍中,大三的队员胡屾负责第一个环节,剩下的环节由更为有经验的崔利伟负责,整个队伍分工明确。胡屾表示,自己参加过许多和石油工程相关的省部级比赛,而队友崔利伟学长给了自己很大帮助,他在第七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获得了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因此他们对这次比赛也是充满了信心的。
方案设计类综合组全国二等奖获奖队伍燕山大学的“长城一队”说起在准备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他们队伍中本科生当时在忙着考研复试,研究生在忙着做课题,当每个人的时间发生了冲突时,他们一度想到过放弃。但是魏强队长却不甘心,坚持做完了属于了自己的工作并鼓励他们不要放弃。魏强队长的坚毅打动了他们,于是四位队员都调节好状态,最终完成了任务。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赵东锋老师是在大赛中荣获方案设计类地面工程单项组全国二等奖的浙江海洋大学“Alphagas”队的指导教师,也是支持和鼓励这个团队一直走到决赛的“主心骨”。
带领学生团队来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参赛,赵东锋老师对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因为本、硕、博期间都在石大求学的他,算是石大的“资深”校友了,也一路见证着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发展。读硕期间,他就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第一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筹办,读博期间与同学组队参加比赛并获得全国三等奖。博士毕业后,在浙江海洋大学任教,由学生转换到教师身份后,2016年以来他指导并带领浙江海洋大学的学生团队参加全国总决赛,获得了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的好成绩。
深知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赵东锋老师,在向浙江海洋大学的学生讲授“油气集输”课程中,他要求同学们除了掌握这门课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运用matlab等软件进行工程的设计与数学计算,提升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能力,因为这也是参加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学生所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最终整个班级在赵东锋老师的鼓励下都报名参加了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
“Alphagas”队成员、大二的王沁艳和陈军毅就是修读了赵东锋老师“油气集输”课程的学生。备赛过程中,大量的实践调研、数据计算带来的困难曾让们一度想放弃参赛,但是永不服输的信念一直在支撑他们。他们仔细分析了困难所在,通力分工合作,王沁艳负责原油处理与宏观方向上的设计,陈军毅负责管道设计与修改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假期在宿舍“足不出户”,学习到凌晨一两点都成为常态,最终“Alphagas”队设计出了较为完善的方案。
“希望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将所学专业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综合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为做一名优秀的石油工程师打下良好基础。”赵东锋老师说。
说起自己队伍的优势,“Sunshine”队的姜传胤认为队伍很团结。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团体赛,需要整个团队相互协作。作为本科生,平时有些缺乏锻炼和实践,这次比赛正好给了选手一个机会把所学的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里,当然这次比赛也让他们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获方案设计类地面工程单项组全国二等奖的常州大学“星之崛起”队由2名队员组成,都是第一次参加大赛。队长李明星说,比赛过程中2个人密切合作,分工明确,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查阅资料、请教老师,不仅平时所学书本知识有用武之地,还在实践中深化了理论认知。参赛中,他们还和同是方案设计类地面工程单项组的队伍之间探讨问题,深入交流,相互学习,虽是对手,也是朋友,在新的友谊中共同成长。
克服困难战胜自己获方案设计类综合组全国二等奖的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油中国梦”队的队长王麒麟,从大三时便已经开始接触这个比赛了,直到研一成功进入了总决赛。三年期间,通过比赛他拓宽了地质、油藏、地面工程方面的知识面,软件设计熟练度也得到极大提升。此次参赛,他还在两个月的时间内首次学习并迅速掌握了数学建模、模拟软件应用等知识。备赛期间,熬夜是家常便饭,团队成员查阅文献、推导公式,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团队指导教师李治平教授请教,还请信息工程学院的老师对他们进行软件方面的指导。“石油中国梦”队在油藏工程专业知识运用时使用了自己编写的BP神经网络模型。答辩期间,评委就地质、油藏工程、钻完井、地面工程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提问,团队队员分别根据自己擅长的专业知识给出解答。“能够在大赛总决赛中荣获二等奖,这对于我们团队来说是‘幸福的终点’,对于我个人来说是‘学习的新起点’。”王麒麟自豪地说。
对“ROCK”队的成员周宝、王乔怡然来说,钻井技术研究非常有趣,他们积极调研,不断总结,做足功课,向着这个科研难题发出挑战。面对挑战,困难重重。作为队长的周宝说,经济评价方面的功课他们下了很大功夫,作为一个学生,要对钻井的开销进行预算,对于毫无经验的他们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比如打一口相似的井,钻头的材料、打井的方式,在确保能将油从地底几千米运上来,计划方案的可能性、实施成本的最优化、事故发生几率的最小化等方面都要进行详尽的考虑与计算。面对这个问题,各个团队给出的估算大不相同,有的团队觉得只需要几百万就足够,有的团队则认为需要花费上千万。所以经济评价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难题之一。但经过不断查阅书籍、阅读许多相关论文、了解真实案例,他们最终还是解决了这个问题。“或许不是最优化的方案,但是攻克难关的这个过程让他们收获颇丰。”周宝说。
本次大赛中,获创新创业类创业组全国二等奖的“SAILCOCEAN”队的创业项目是关于页岩气勘探开发的设计。三位本科生队员均来自于石油地质专业,在各种平台及设备使用方面都是零基础,两个月的大赛准备阶段他们遇到了不少困难。由于长江大学东西校区将学院分开且相距较远,在计算机使用、代码编写等方面他们不能及时向专业生请教,全程英语交流对于每位队员是不小挑战。大赛一天天临近,三名本科生没有应对大赛充足的经验,但方法远比困难多,不会用英语表达他们就一遍遍练习、查字典,不会设备应用他们就反复研究说明书,不会程序编写他们就泡图书馆……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不懈努力,才能离成功更近。最好的收获在逐梦路上比 赛 中,“SAILCOCEAN”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其一是感动于在准备过程中尽管流下了汗水和崩溃的眼泪、把熬夜到两三点当成常事、却始终没有轻言放弃的自己。其二是感动于那些鼓励帮助他们的指导老师以及给予技术指导的斯伦贝谢公司工程设计师一遍遍告诉他们:“当你觉得自己能够做到五分的时候你就要努力做到六分,当你觉得自己能够做到六分的时候你就要争取做到七分,你们要有勇气去做你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其三是感动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师生给予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大赛为石油学子提供的交流学习平台。
获方案设计类综合组全国二等奖的东北石油大学“1+3小分队”成员说,“大赛提升了石油学子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也让我们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四名成员分别学的是采油工程专业、地面工程专业、油藏工程专业、钻完井工程专业,虽然专业不同,但合作却十分默契,分工明确,合作高效,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开始到决赛,他们一直“踩”着自己的“时间节拍”跟进,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从容不迫却又分秒必争。决赛答辩完出了教室后,他们的笑容与放松都洋溢在脸上,“我们很珍惜这段难忘的经历,在答辩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参加大赛,值!”
每个石油学子在备赛、参赛的过程中都收获或是知识、或是能力、或是友谊……希望他们羽翼渐丰,用奋斗的青春诠释逐梦的力量,未来为石油石化行业贡献更多力量。
文/塔娜、李清华、房超、毕建华、王悦、李晓晨、魏志博、陈子昆、韩启晅、张强、史新灿、司铭、马甜甜、扈语忱、张文军、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