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为本,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期次:第1148/1149期    阅读:1732   

  近年来,石大围绕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以“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以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和改善办学基本条件建设为抓手,结合学校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不断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开启了学校本科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完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学校逐步建立了从宏观战略到微观课堂的多层次校企合作机制,打通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通道,初步构建了行业企业全程、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层面,成立行业企业参与的学校教育基金会,与124个省市区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专业层面,以学院或专业为单位成立覆盖全校26个专业的140名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师资队伍层面,实施兼职教师聘任制度,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授课,指导毕业设计、科技竞赛,或在企业现场授课、指导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制定并完善师资博士后制度、教学能力合格证制度、“1+1”导师制度等,引导青年教师到企业积累工程经验;实践教育基地层面,探索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践教育基地的政校企或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保障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学校与校外企业签约共建了38个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同时聘任校外兼职教师282名,在企业现场开设课程25门,在校内建设了以实物、半实物模型和仿真软件为主的,覆盖石油工业上、中、下游各环节的“虚拟工厂”式仿真实践教学平台。目前学校共建设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加强专业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学校立足石油石化行业,构建了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体系。为不断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学校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建设了石油工程、应用地球物理等4个全英语专业,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化人才;建设了创新创业辅修微专业,加强“双创”人才培养;申报教育部备案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项,积极组织工科专业参与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深化专业内涵建设。资源勘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石油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7个专业申请并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提升了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建立了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提高了专业办学水平。改革创新,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6个国家19所高校签订联合培养项目,与国(境)外2所高校签订短期交流交换项目,获批13项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优秀本科生交流项目。来华留学生培养方面,2015年以来,学校已毕业本科生466名,目前拥有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生274名。
  学校在化工与制药类、机械类、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等四个大类开展招生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为学生构建复合型知识体系提供了良好条件,增强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灵活性。学校还不断加强双学位、小语种特色班、英语演讲与辩论班建设,共有605名学生获石油工程、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计算机专业双学位证书,109名学生获辅修专业证书,232名学生获小语种特色辅修班证书,359名学生参加了英语演讲与辩论班,提高了综合素质。
  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依托各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加强课程建设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015年以来,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出版社出版基金项目13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10项;出版了教材55部;开设了新生研讨课21门、课程设计28门、高年级研讨课12门、项目学习类课程9门、创新创业类课程32门;开展研讨式教学改革项目165项,涉及105门课程,探索总结出了一套系统有效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学校鼓励教师依托引进的泛雅通用网络课程平台和手机软件辅助教学,建设网络教学资源,积极开发、引入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目前网络教学资源已完善的课程有210门次,建成“石油科学概论”“中国石油文化”“采油工程”等12门在线课程,学校共有6个学院被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评为混合式教学试点单位。
  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以东校园启用为契机,学校对教学实验室进行了统筹规划,20个实验室进行了搬迁调整,新增实验室面积8116平方米,目前全校实验室总面积已达到148149平方米。同时,学校不断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规范实验室安全标识的使用,实现化学药品的分类存储、专项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为促进实践教育走向深入,学校鼓励学生结合科研生产实际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目前毕业生结合科研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占比64.5%,设计类选题占比40.2%。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每年约选派20%的毕业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今年,地球科学学院派出64名学生到新疆油田、大港油田和延长油田现场完成毕业设计。
  学校搭建了由创新实验室、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组成的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平台,规定各级重点科研实验室必须对本科生开放并提供项目及经费支持,构建了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工程仿真平台结合的创新实验室体系。学校每年设立课外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约600项,北京市和国家级项目约130项,省部级以上课外科技创新奖项数量逐年增长,2015年以来,学生获创新创业类竞赛奖励2000余项,本科生发表论文129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近年来学校不断完善师资招聘制度,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构建了一支业务精湛、学术水平过硬、品德高尚的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的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其中,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3.23%,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3.6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16%。
  学校开展了主讲教师资格认定、教学评优、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培训等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同时实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合格证制度,并成立了由20名资深教师组成的“名师工作坊”,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咨询和学习的平台。2015~2018年,青年教师参加微格教学设计与演练139人,103名教师获得了主讲教师资格,120名教师通过了合格课评估。学校先后举办了教学培训讲座118场,参加教师4082人次。通过评选,学校共有校院两级品牌课教师、校级名师和青年教学骨干教师、教学效果卓越奖和教学成就卓越奖教师151名,获批北京市教学名师(含青年教学名师)9名。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推动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不断优化教学管理体制,坚持落实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本科教学院长例会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制度,成立了由校长担任主任的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组建校、院两级教学专家组,实现了对本科教学工作的全程督导。
  学校不断完善管理制度,2015年以来,新制定修订管理文件 29/项,涉及教学成果奖励、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教学运行等各个方面,全面加强了本科教学管理。学校还进行了本科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建立了由年度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会制度、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课程及实践环节综合评教制度、校院两级教学专家组督导制度等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每年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对关键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监控。课程综合评教制度力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开展了专家评教、领导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等教学评估活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每年按20%的比例进行查重,按10%的比例进行校内外专家抽查,建立并不断完善由全过程检查、查重和质量抽查构成的质量监控机制。
  做好招生就业工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招生“阳光工程”政策,稳定招生规模,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生源质量。
  近年来,学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生源含普通类高考统招、高水平运动员、预科生、定向生、内地新疆高中班和西藏高中班等多种类型,招生专业26个,招生规模稳定在每年2000人左右。
  学校还在传统邮寄宣传材料、网络宣传的基础上,加强了现场宣传,新建多个优质生源基地所。2018年招生宣传展板进中学活动共进入120所高中进行了宣传;学生寒假回访中学母校活动中,共有132支队伍756位同学回访了482所中学;34名教师参加了18个省市自治区的64场志愿填报现场咨询会,有效扩大了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助力学校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2018年,学校录取本科生2050名,理工类专业录取分数平均高出重点线78.4分,文史类专业平均高出重点线57.5分。
  学校建立了适应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的全校促就业的工作机制,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重点,坚持“育人为本,完善体系,提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方针,落实各类创业、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实现了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平稳发展。近年来,学校整体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毕业生中近20%到西部就业,投身祖国西部建设;近60%到石油石化行业就业,石油主干学科毕业生到石油石化行业就业的比例达80%以上。(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