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6 日,王启民校友回到母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960 年还在北京石油学院读书的王启民,前往刚刚开发的大庆油田实习。在铁人精神的感召下,一年后,23 岁的王启民一毕业就毅然前往大庆。此后,中国油田技术开发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他坚定且刚毅的身影。
“毛主席是我的第一位老师”
“要深刻认识实践、认识的往复性,牢牢掌握这个辩证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只有实践才有认识,错了有错的认识,对了有对的认识。”这就是王启民在工作中坚守的实践论。他说,“毛主席告诉我们,要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王启民与同事们将理念融入工作实际,一步一步“闯”出了大庆油田自主开发的道路。
然而,闯出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20 世纪 60年代,“温和注水”是国内外油田普遍采用的开采方式,但大庆油田注水仅3 年,采 收 率 就 下 降 到5%,王启民受命查找解决办法。不久后,他对“温和注水”理论进行了颠覆。此后,应用新理论的一批油井成为百吨高产井。为了给油田全面提高采油速度提供实践依据,王启民和同事们捆起行李卷,住进了中区西部试验区。为了核准每一个数据,搞清地下油、水每一个微小的变化,王启民在地层的夹缝里、在油和 水 之 间,整 整 干 了10年。
进入 70 年代,主力油层产量下降,油井平均含水上升,这意味着油田的命运又一次面临兴旺与衰竭的考验。面对这一难题,王启民和同事们穷十年之功,采集并分析了 1000 多万个数据,提出了“分层开采”的方法,不仅保持了试验区中含水期的高产稳产,同时绘制出大庆油田第一套试验区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创造了“分层开采,接替稳产”新模式,增加储量近 10 亿吨,为大庆油田“年产五千万,稳产十年”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实践依据。
“要探索创新不要计划创新”
王启民对石油工业发展的贡献,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科技创新,如何科技创新。
(下接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