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 年,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首届毕业生 ,何柏言与其他 117 名同学一起,毅然选择赓续老一辈石油人精神,扎根在祖国西北边疆的广袤大地上,贡献新一代石油人的青春力量。
“那一刻我想过逃避”2016 年 8 月底 ,何柏言在父母陪同下,开启从家乡四川绵阳奔赴新疆克拉玛依的漫漫旅程。这段旅程,将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何柏言在高考后选志愿时 ,才知道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旅途中,由于气候逐渐干燥,列车穿过甘肃 省 ,他 开 始“手 脱 皮 ,流 鼻血”,这让他对自己能不能快速适应新环境“有点担心”。
“到克拉玛依后,发现除了气候干燥和日照时长外,这座城市环境优美,生活条件十分便利。在老师们引导和帮助下,我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很快融入了这里的生活。”
何柏言积极上进、刻苦认真、善于思考。大一那年,一次与老师关于“非常规石油资源发展现状”的探讨,让他对自己的专业真正产生浓厚兴趣。在指导老师刘红现支持指导下,何柏言参与 2017 年《基于核磁共振聚合物驱过程中原油微观孔隙动用规律研究》等科技创新项目。他努力拓宽视野,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积极付诸实践。
2018 年暑假,何柏言来到中国石化西北石油局、西北油田分公司(简称“西北局”)塔河油田监督中心实习。这次实习让他“第一次去到钻井现场,真真切切感受到石油工作者的工作环境”。
在开往塔河油田的四个多小时车程里,他看到道路两旁环境从绿洲到戈壁的巨大变化。最终,他们到达一个小小的办公生活区,此时离他们最近的人群聚集地是十公里以外的塔里木乡。
“从车水马龙的城市到荒无人烟的戈壁,繁华与荒芜的对比给了我极大心理冲击。”何柏言说。
“工作中,我见到钻井队各种仪器设备,了解了钻井队各个岗位的职责以及钻井作业的安全生产标准。”何柏言说,
“汪露师傅和王小鹏师傅对我格外关照,无论是生活上的细致入微,还是工作中的悉心指导,都让我受益良多”。
然而实习期间,何柏言不慎感冒,身体的不适,加之第一次感受油田工作的艰辛,他坦言“那一刻我想过逃避 ,想回家,想逃离那种我觉得难以适应的环境”。
“只要今天这口井需要巡检,就要想方设法抵达”
最终让何柏言下定决心扎根边疆,源自于大三时在新疆油田准东采油厂火烧山作业区的实习经历。
2019 年夏天,他被分配到新疆油田准东采油厂火烧山作业区进行生产实习。一路上,大巴车穿过油田公路,新来的实习生们都认真聆听前辈介绍新疆油田和火烧山作业区的情况,到达火烧山已是晚上十点。一路的疲惫在简单地吃过晚饭后化作浓浓困意,
“不经意间瞥见夜深人静时还有人出入作业区工作”。
何柏言所在小组主要负责巡井工作。“每天早晨和师傅开着皮卡车去进行抽油机巡回检查,然后对油井进行取样。”带他们的师傅中有位叫司马义的维吾尔族人,十九岁开始从事石油工作,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交流中,何柏言得知,这些年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天降暴雪,司马义和同事们都日复一日重复着抽油机巡回检查、取样等看似千篇一律的工作,空闲时就学习汉语。最初工作没有配车,“巡井全靠腿”。有一次他在巡井过程中,由于管道内压力过高,阀门被顶出来 ,“差一点瞎了一只眼睛”。
给年轻人讲这些经历时,司马义语气风轻云淡,仿佛在诉说别人的故事。几次巡井后,有一种情怀从何柏言心底滋生。“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老一辈石油人在当年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挥洒青春,斗天斗地,为我们开疆辟土、砥砺前行,才换回今天的幸福生活。总有一天我们需要从他们手中接过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接力棒,肩负起我们应有的责任,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发光发热、贡献力量。”
“让石油精神刻铸在灵魂之上”
何柏言毕业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部分时间在家里做毕业设计。在此期间,班里组织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学习过程中,何柏言感受到,在陕北七年知青生活中,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艰苦生活的意志磨炼、大量书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在生产中劳动能力和领导能力的自觉锻炼,练就了扎根群众的过硬本领。扎根黄土地、扎根人民创造性实践,进而扎根中国大地,是青年习近平奋斗精神的动力源泉。
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召力,跨越历史时空与当代青年共振共鸣,震撼心灵,让包括何柏言在内的广大青年学生接受心灵的洗礼。在班级群的交流中,何柏言发现,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决定留在新疆工作生活。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何柏言更坚定了扎根边疆的决心和信心。“我真的没有想过习近平总书记会给我们回信,特别激动,也特别开心。总书记的回信给我们极大鼓舞,时刻激励着我牢记责任使命、奋力前行。”
(本文节选于《中华儿女》杂志 2021 年第 1-2 期,文字略有改动)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