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新华
2008年7月,我随学校代表团访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兰州石化、西北化工销售公司、西北销售公司和玉门油田等单位,有幸前往老君庙油矿参观,感受良多,颇受教育。
老君庙南望祁连山脉,北傍丝绸之路,仰俯悬崖深谷,其地辟而势峻,乃甘肃玉门之胜迹。清末同治二年(1863年),当地淘金人受民间“老君西至,紫气东来,神灵感应,惠及众生”的历史传说,筹资建庙,庙内塑有太上老君、山神、土地神像各一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土沦陷,洋油断绝,抗战急需石油。孙健初等爱国学者极力倡导开发玉门石油,得到了国民党资源委员会主任翁文灏的支持。1938年隆冬,我国石油工业奠基人、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严爽、靳锡庚等一行八人在向导陶复兴的带领下,骑着骆驼沿丝绸古道西进,来到老君庙旁,搭起帐篷进行石油勘查。石油河畔的老君庙迎来了油田的第一批开拓者。1939年,在老君庙旁钻探的1号井出油,由此命名了“老君庙油田”,从此蜚声海内外。1939年至1949年9月,老君庙油矿共生产原油近50万吨,占同期全国石油总产量的90%以上,是旧中国规模最大、职工人数最多、工艺技术领先的石油矿场。
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矿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五”期间就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从此,以老君庙油矿为主的玉门油田努力生产更多的石油满足国家需要,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这里已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可谓油田因庙而得名,庙则因油田而扬名。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老君庙也历经沧桑。先因年久失修,毁于火灾,甘肃油矿局于1941年出资重建;后因“文革”“破四旧”而再遭破坏。鉴于老君庙油田在中国石油开发史上的“摇篮”地位,原石油工业部于1980年拨款重修,并在老君庙前原玉门油田第一井的钻探处安装了抽油机,铭刻了“老一井”的碑文;2001年原采油厂整修扩建,恢复了建庙初期的布局,形成了目前的规模。
在老君庙的大门上有对联一副,抄录于此,供大家欣赏。上联是:混混沌沌,恍恍惚惚,无上无下,无头无尾,道生万物,道义精微,好似云挂山巅,行至山巅云更远;下联是:荡荡洪洪,苍苍茫茫,有山有水,有阴有阳,地产五谷,地蕴浩瀚,恰似聚宝盆,钻开宝盆油自喷。
在玉门油田公司领导的陪同下,我们还参观了矿区炼油厂和玉门油田展览馆。在展览馆,有一段解说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江东去,斗转星移,玉门油田缘抗战烽火萌生,随时代脉搏奋进,壮怀激烈,熔石炼金,几代玉门人用热血铸就了一部艰难创业的历史。矢志报国,其心拳拳,四十年代,仁人志士戈壁荒漠牵油龙;众志成城,波澜壮阔,火红的岁月,千军万马如火如荼建基地;胸怀大局,义无反顾,六十春秋,十万健儿风风火火走神州。迎难而上,披肝沥胆,沐浴改革春风,油田儿女革故鼎新创伟业;百折不挠,壮士断腕,在跨世纪征程上两万职工励精图治再创辉煌……”
令我们感到自豪的是我校80年代、90年代毕业的校友已经成为玉门油田的管理、生产和技术骨干力量;更令我们高兴的是,在这里见到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8届6月份刚刚毕业就来到玉门油田工作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从50年代建校初期,到21世纪的今天,55年的历史,是中国石油大学伴随祖国石油工业发展壮大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石大人为发展祖国石油工业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历史!
参观玉门油田仅仅只有三个多小时,时间虽短,但感受颇多。岁月悠悠,荦荦大端,玉门油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将彪炳于石油史册!
写于2008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