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宝,万米深井上的中石大人!

    期次:第6期    阅读:548   


3 月 4 日 14 时 48 分 48 秒,我国首口设计井深超万米的科探井——深地塔科 1 井钻探深度突破 10000 米,刷新亚洲最深直井纪录,成为世界陆上第二口亚洲第一口垂直深度超万米井,创造了当今世界上钻探一万米深井用时最短纪录。一批年轻的中石大人在现场经受锻炼、快速成长,成为这一突破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周宝就是其中一员。

今年 29 岁的周宝是中石大 2013 级本科生,2017 级油气井工程专业硕士生。2022 年 3月至今,他作为青年技术骨干全程参与了塔里木首口万米深井的可行性论证、方案、设计、现场施工、科研攻关等工作。春节期间,他驻井 30 余天,从事为深地塔科 1 井钻进模拟优化强度校核、编写方案总结等工作,3 月 4 日,他亲眼见证了深地塔科1井突破万米大关。

万米之难 挑战重重

在业内专家看来,深地钻探难度堪比“探月工程”。参与万米井的工作充满了挑战,周宝作为新人缺乏现场经验,加上万米井工程很多问题没有可参考的实例,工程方案的论证和制定面临很多实际困难。2022 年 3 月,周宝参加了万米目标讨论会。

“第一次听到万米超深井的目标,内心非常激动,觉得能参与这样的工程是无比荣耀的。”会后,周宝在专家带领下,利用软件结合已钻超深井,模拟计算万米井钻井工艺是否可行。他快速熟练掌握了管柱力学、水力学模拟计算软件,对超深井现有技术有了更详细、更全面的认识,通过“干中学、学中干”的方式快速成长起来。

项目进行到 8 月份时,周宝搬到了办公室,和专家、同事一起完成了深地塔科 1 井的主体方案。2023 年 4 月,深地塔科 1 井钻井工程设计正式通过审核。

万米之力 成就自我

“9999.98,9999.99…… ”4日 14时 48分,随着一枚金刚石钻头持续刺破地下岩层,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前方指挥部电子 屏 幕 上 的 数 字 瞬 间 跃 至“10000.00”,我国首口万米深地科探井正式穿越万米大关。这标志着继深空、深海探索大自然的壮举之后,我国在深地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数据呈现出来,井场上响起热烈掌声,寒风和沙尘肆虐,但周宝和在场的所有石油人一样激动万分。茫茫沙海中,机械装备轰鸣不停,身着红装的周宝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每一米高效钻进,都是科技与创新的融合。每一次深入探索,都体现着石油人的使命担当。塔里木盆地的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地层多变,油气藏类型丰富,既有常规油气藏,也有非常规油气藏。这种复杂的地质条件,给钻探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深地塔科 1 井的钻探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钻井面临的问题是世界级的,这让周宝深刻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周宝说:“整个过程中,我收获非常大。”在井位优选阶段,他主要负责目标井井身结构、钻工具等钻井工艺可行性计算和校核;在方案设计阶段,主要负责井身结构、钻工具等工艺方案设计工作;在实施阶段,主要负责深地塔科 1 井现场支撑和相关科研项目研究和管理工作。他表示,作为新一代青年技术人才,要踏实肯干,从最基本的技术、理论学起,在实践中锻炼能力;要与时俱进,不做井底之蛙,把眼光投向国内顶尖、国际一流,业内业外;要苦练本领,耐得住寂寞,激发学习潜能,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运用到现场工作中解决问题。

万米之源 母校情深

毕业时,周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塔里木油田,选择了大西北。“这是国家需要的地方,祖国的能源事业需要青春力量。”就在这一年的 7 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毕业生回信,勉励他们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

“2020年毕业季比较特殊,受疫情影响,我没能参加毕业典礼,但学校为我们邮寄了学士服,我的导师刘伟和实验室其他老师帮我们打包了行李,我 感 受 到 了 老 师 、学 校 的 温暖。”

母校给予他的不仅有温情和关怀,还有学识、眼界的提升。周宝在校期间表现优异,取得了不少专利和论文成果,硕士期间赴国外参加国际会议并作学术报告。他还积极参加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提前学习工程计算软件,为参与万米深井的工作打下基础。

周宝十分感谢自己的研究生导师刘伟。他说:“刘伟老师教授我理论知识,指导我做科研,锻炼了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塔里木工作时,我能够快速适应与刘老师在校期间的指导密不可分。”

超深层已成为我国油气资源增储上产的主阵地,向地球深部挺进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任务,是端稳端牢能源饭碗的重大战略选择。周宝怀揣着满腔热血和浓浓的能源报国情怀,他希望自己未来不懈努力,成长为特深井钻探方面的技术专家,为端牢能源饭碗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本报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