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 9日是第十八个国际档案日,“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传承之舟”思享汇暨“档案中的育人故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史珍档微展览(第二期)开展,缅怀为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事业以及能源行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大先生”们,展现他们毕生践行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崇高风范。活动中,教师代表以“大先生”们的感人事迹切入,分享了从教经历及育人感悟。
郭天民教授是石油化工、化工热力学领域的杰出学者。1953 年,他从清华大学来校任教,见证了北京石油学院的诞生。他毕生致力于化学工程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为我国石油高等教育与科技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在油气藏流体相态研究方面,郭天民教授面向石油、天然气开发对油气藏流体相行为测试和计算的重大需求,于 1986 年建立了国内高校首个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油气藏流体高压相态及物性研究实验室,并先后培养了近 20 名博士研究生。立方型状态方程起初只适用于一些非极性体系,他指导学生将立方型状态方程扩展应用于复杂、多元、含非明确组分的黑油、凝析油/气、天然气等地层流体的高温、高压相态的计算,并成功将立方型状态方程应用于极性物质和混合物的有关热力学性质计算,相关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实现了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上零的突破。他长期担任化工领域三大期刊之一的《CES》以及石油工程领域顶级期刊《JPSE》的编委。在此期间,尽管我们组的许多科研成果都已达到这些期刊的发表标准,但为了避嫌,他鲜少将我们的研究成果投稿至这两份期刊。后来为了表彰郭教授在该领域的杰出贡献,两份期刊曾专门为其出版了专刊。
上世纪 90 年代,郭天民教授敏锐地察觉到水合物在新能源中的重要性,在国内率先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带领中国石油大学建立起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水合物实验室,在水合物热力学、动力学等基础研究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为国内水合物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陈光进教授是郭教授的博士后,在郭教授的指导下,他们所建立的 Chen-Guo 模型目前已是公认的三大代表性水合物热力学模型之一,在基于水合物原理的分离、储气、油气输运和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等过程的模拟计算中得到实际应用,已编入十多部教材、专著。陈光进教授也成为目前国内外水合物届的领军人物。
郭天民教授编著的《多元汽液平衡和精馏》是我国化工领域的经典教材,系统地总结了热力学模型与多元精馏算法相结合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技术,该著作 1984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2001 年第二版出版,我有幸参与了部分修订工作,我基于这 部 教 材 开 设 的 研 究 生 课 程 也 在2023 年获得了省部级研究生精品课程。这部专著的诞生可追溯至上世纪70 年代初,当时全国各大院校兴起了“开门办学”的热潮,郭教授响应号召,在上海高桥化工厂工作长达 8 年之久。在这期间,他主持了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研究工作,成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先驱科技工作者之一,成功开发出一整套针对石油化工厂中分离过程的计算机软件,在高桥化工厂和金山石化厂的生产分析及设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教书育人方面,郭天民教授倾注了大量心血,培养的学生大多成长为各领域的栋梁人才。他坚持每周与研究生交流,对学生的论文总是逐字逐句批改。在我博士论文 100 多页的稿件上,郭教授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前后修改了三四遍,我的博士论文也荣获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郭教授在潜移默化中教给我科研、教学和指导研究生的方法,我最近指导的 3 名研究生的论文也获得了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近年来我在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CO2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都源于郭教授对我的言传身教。
郭天民教授虽已离开我们二十余载,但他的学者风范与人格魅力一直激励着我们,教导我们把他的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遗产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