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队伍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期次:第860期    阅读:1098   

  
目前,我校的研究生师资队伍现状与学校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之处。学校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要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还需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建设与调整。
  在我校拥有的99个二级硕士学科点中,现在仍有个别学科没有专门的师资;拥有专门师资的学科中,师资队伍分布也不太均匀,主干学科、各级重点学科人数较为集中,师资力量较强,其中,师资最多的五个学科分别是油气田开发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化学工艺、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
  在院士、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等杰出人才的分布上,各个院系的分布不平衡,资源与信息学院、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占据绝对的优势。而国家、北京市和学校三级重点学科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也存在需要优化的指标。
  在博士生导师方面,年龄处于45-49岁之间的博导数量占总数的49%;45岁以下的博导数量仅占总数的15%左右。其中,资信学院和机电学院超过55%的博导年龄处于45-49岁之间,年龄结构不尽合理。
  在人才的国际化方面,所有院系的博士生导师具有国外学历的比例较低,而具有一年以上进修经历的博士生导师在各院系所占比例也不平衡,有的院系比例较低。
  因此,从学科和研究生导师的现状来看,我校人才队伍结构存在不足,应加强人才结构的调整;人才分布上“工”强“理”弱的状况需适度调整,充分论证,应注意理科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学校人才国际化程度不高,需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