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教学效果卓越奖获得者系列访谈——姜福杰

站上讲台是荣耀站好讲台是使命

    期次:第1035期    阅读:1517   




  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教学生涯。

姜福杰:我的教学生涯很简单,2008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08年9月到2010年1月,作为中组部第六批援疆干部赴新疆大学参加援疆工作。返回学校后,开始为期两年的助课工作,分别助课本科生的《石油地质学》、《油气田勘探》和研究生的《地质过程定量模拟》这三门课,目前主讲的也是这三门课程,都已经通过了学校的合格课评估。
记者:您为什么会选择当一名教师?您如何看待这个职业?
姜福杰:选择当一名教师实际上出于个人的性格与爱好,以及多年的求学经历。我喜欢讲台,喜欢把自己的所学讲给别人,因为这是一种乐趣!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我从内心里觉得它是神圣的。因为,他承载着传承的责任和使命!这种传承是要对未来负起责任的,对青年人负起责任的,对我们的国家和中华民族负起责任的。
记者:刚走上讲台的时候,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的?
姜福杰: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掌握课堂。掌握课堂,最大的问题是掌握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经常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思维方式,逐渐积累经验,慢慢克服了这个困难。
记者:从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有经验的“老教师”的过程中,哪一段成长经历最难忘?
姜福杰:其实整个过程都很难忘,如果说最难忘的,应该是参加“青教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那段时间。在比赛的准备过程中,加深了对课堂的理解、对知识点的把握和对讲好课程的深入认识。那时特别深刻地体会到,真正讲好一门课,要做到思想行动严格一致。思想指的就是你的思路要清晰,要知道讲什么、怎么讲,行动就是你的讲课语言、手势和多媒体要完全配合你要讲的内容,为你讲的知识服务,不能让你的思想受控于你的课件。
  
师德的具体体现就是对学生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
记者:您是如何理解师德的?

姜福杰:师德这个词涵盖的内容很多。大的方面讲,它包含一个优秀教师应该有的所有品德,言行举止都要做好。但是,简单说就三个词:“传道、授业、解惑”。具体表现更简单:对学生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因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很难出现需要你挺身而出的紧急情况,你的师德的体现,就是在忙碌的工作中,多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解答他们的困惑,包括学习上的,也包括思想上的。
记者:在您的教学生涯中,最让您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
姜福杰:最高兴的一件事是第一次看到学生评教里的评价留言,那里不是简单的几个字,多是长长的一段话,从里面可以看出,你的付出,学生懂得。现在仍记得当时看到的时候,真的很高兴,看完之后,马上就要开始上课了,那是带着一种特别开心的心情去上课的!
记者:在您的教学生涯中,最让您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
姜福杰:那是2012年第一学期的一次习题课,学生完成情况不好,有应付和抄袭的现象。我很生气,在课堂上对他们说,我们可以在某些时间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间欺骗某些人,但是你不能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人。同学们,从现在起,做一个诚实的人!我还说:我们经常感动于陌生人的微笑,却对父母的爱不懂珍惜与感恩。那我们学的专业是什么?专业就是未来陪伴我们一生的事业,会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可是,你们却不知道珍惜它……下课后,有个学生来到办公室,对我说:“姜老师,您今天上课说得太好了,从来没有一个老师对我们这样说过。从现在开始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我要好好学习。”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我想老师的价值就在这里,通过你的努力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思想,这种影响真的很深远。
记者:您认为当一名好老师最重要的是什么?
姜福杰:最重要的是情怀!当然,这是在你符合国家、学校对教师要求,能拿到教师资格证的前提下。为什么说情怀呢,情怀就是你热不热爱课堂、热不热爱学生,如果你有这份爱,你会把教学和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事业来做,否则,单纯为了工作而工作,很难做好,也就很难成为一名好老师!
每一堂课都是一次演讲和展示
记者:您在教学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推荐?

姜福杰:我想,有几个方面还是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的。其一,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这个很关键。做到这一点,主要是老师要提高自身修养,并能够从学生的认知状况、心理实际出发,用他们容易接受、愿意接受的方式来组织课堂。其二,要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只是有些还没有显露出来,在课堂上,无论成绩好与坏,你都要照顾到,让学生能感受到你在关注他,在引领他,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有所改变。其三,要投入。常听人说,教学是一个良心活,这话不假。但是否全心投入,学生是看得见也感受得到的。作为教师,我们自己一定要清楚,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是承载着教书育人的使命的,没有理由不做好!
记者:怎样才能保持始终如一的教学热情,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姜福杰:要有足够的热情和精心的准备。把每一堂课都当作一次演讲、一次展示来做。
  
教学本身就是育人
记者:您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您认为重要的这些能力?

姜福杰:启发,这种启发是广义的,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而是要针对某一问题,不断发散式地启发,让学生的思路开阔、开阔、再开阔,然后往回收。具体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联想一个问题的影响因素的影响因素。实训,针对课堂内容,设定针对性的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调研,这是目前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学生有分工、有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
记者:您怎么理解从“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转变?
姜福杰: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教学方式的改变,变一言堂为合作学习,变传统的学习为现代的学习,变灌输式为启发式等等。关键点就是:培养学生更好地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被动记忆课本的内容。
记者:您的教学设计是如何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思想的?
姜福杰: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这里的教学活动就是无论课上课下,学生尽可能参与其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不是简单地听,听完就走,回去看不看也不知道。对学生提出要求,就是预习、复习和全程学习。具体的做法就是:对课程内容,提前预习,其中的重点问题,重点讲解,再安排学生课后调研,然后课上讲他的认识。课堂上,随时与同学沟通,问问他的想法和见解。对有些争议性的知识点,安排专门的研讨课,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从主讲变为主导。
记者:您如何看待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如学生评教?
姜福杰:总体上是客观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学生由于老师要求过于严格而给予不客观的评价。但是,不能为了怕出现不好的评价而降低了要求。要长远看,即使现在学生评价不好,长远看,对他的成长严格些是有益的,我们就要坚持!
记者:您怎么理解教学与科研?
姜福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科研能使教学更好,教学反过来也可以促进科研。但这有个前提,是适度。若某一方面过了,自然另一方面就不好掌控了。
记者:您怎么理解教学与育人?
姜福杰:这实际上是一个内涵的两个不同的外延,教学本身就是育人。现在的大学教学,应该承载教学和育人这两个层面的功能。如果单纯地强调教学,把教学的目的只看作是为了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更应该突出育人这一功能。
  
教学是一个细活,里面充满了智慧
记者:如果请您对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讲一句为师心得,您会说什么?

姜福杰:站上大学讲台是一种荣耀、一种认可,站好大学讲台则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要有爱!
记者:您是如何协调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
姜福杰:有度加勤奋!有度指的是科研项目不能过多,要有取舍,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教学中。勤奋,是指充分利用时间,现代化的办公不一定受地域、场所的限制,随时都可以做到备课、准备材料。

记者:关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您对年轻教师有什么好的建议?

姜福杰:多听多看多沟通!多听,听老教师、资深教师的课,教学是一个细活,里面充满了智慧,多从别人身上学习宝贵的教学经验很重要。多看,主要是对自己的教学录像要不断地看,反复地看,发现不足,及时改正。我最初上课几年,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全程录像,我就全程录音,下课后回去听,看看哪里讲得不好,为什么不好,然后下一次改正,这样会不断地提高。沟通,包括教研组、教师之间,更重要的是和学生沟通,互相了解,是讲好课程的重要基础。
记者:您有什么好的教学诀窍提供给年轻教师?
姜福杰:熟能生巧!具体讲,就是对自己要讲的内容极其熟悉和熟练,熟悉是对讲述的内容而言,熟练是对如何讲而言。知识是你讲解的,所有的PPT、板书都是为了要展示知识来服务的,别被这些辅助的手段牵着走,而是你牵着它们走。